北漂艺术家与新兴画廊初探 青年批评家讨论 2011-03-16 15:25:45 来源:画廊 点击:
早北漂的产生,是指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体制为生存状态的背景下,没有官方体制的保障,但是又生活在北京为艺术梦想而打拼的那一批人。现在随着江湖的非体制形成以及被体制化,“北漂”应该是指在北京挣扎或劳作,官方和非官方这两个体制都没办法进入,还渴望有一天能够找到组织、实现个人梦想的

需要的是“沉淀”

 

王:其实我更在意多谈谈关于批评家的话题,因为艺术圈里对批评家的需求和期待是非常高的。

 

段 君:王总的期待正好反映了社会在鼓励青年批评家尽早地浮出台面,但我始终觉得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在青年阶段应该减少活动,因为这个时段需要自我的沉淀和修炼。在传统文人看来,青年人活动太多会挥霍掉自己的精力。所以今天要谈的“批评家与艺术家的成长模式是否相似”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因为艺术家的创造和批评的创造有很大不同:艺术家需要尽早地出来,其成长是画廊、批评、收藏等环节的综合结果,批评家的成长则是单向的内在成长。我也很理解为什么王总他们对青年批评家有特别的期待,是因为这个社会需要更新,但是青年批评家应该知道自己能给这个社会提供什么。

 

李:我想问一下王总,你对青年批评家有哪些期待?

 

王:以偏锋这个机构为例的话,我希望能看到批评家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我对艺术家的选择只能靠我自己的直觉来判断,那我的直观判断是否能够成立?能走多远?新事物的出来需要一个怎样的环境?大家是怎样判断?我也希望批评家能够推荐一些不知名的新艺术家。在展览这方面,除了群展以外,有没有可能做一些从个人角度出发的、环境很一般的项目?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上,上一代的批评家是什么样我们都知道,他们有多少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与他们的工作、领域、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有关系,新一代的批评家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作为画廊老板,我也希望与一些年轻的批评家进行互动,与这一代人共同成长。

 

夏:我同意段君讲的减少活动。最有必要减少的是老一代批评家做事的方法和程序,比如写文章钻空子、研讨会等,我觉得艺术家的个人研讨会是一件很无聊、很自欺欺人的事。批评家应该明确自己要批评的对象和责任,有很多大的问题我管不了,我关心的是能不能帮到一个好的艺术家,提供一些好的想法。单凭几个人要改造历史,改造得了吗?

 

王:这些研讨会做下来,不管有没有成效,至少有一些头脑风暴,接下来就要看行动能力了。是不是有高效的行动能力很重要。

 

李:一个好的批评家要推陈出新,相比老一代批评家,我们学识上相对较弱,但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没有成见,比较真诚地去看待一些问题,不太受社会世俗的影响,还保持着一种类似于北漂的理想主义。

 

杭:国华说青年批评家的学识不如老一代,但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年轻一代比老一代的知识结构完善多了。

 

夏: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对当下的判断力,批评家缺少判断力比缺少知识更可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