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时五年,以敬畏心做拍卖 2011-03-18 10:36:50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扬 点击:
2010年是北京匡时拍卖成立第五个年头,这一年的两季拍卖中,匡时拍卖的成交总额分别高达11亿元与15.6亿元,稳坐国内拍卖行业第四把交椅。跨过五年大关,适逢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崛起,机遇与竞争并存。为此,特邀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谈匡时过去五年的成长经验、对未来的期待与规划。

 

艺术银行VS董国强

 

艺术银行:一般来说,我们总是从成交额、单件拍品的价格来衡量一个拍卖行的实力,您觉得评价一个拍卖行的标准应该是什么。以这个标准,如何评价匡时?

 

标准当然是多样化的,不能是单一的。首先是拍卖公司的口碑。打个比方,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在苏富比、嘉士德这里能卖出高价钱?因为全国各地、包括港台所有的买家几乎都到场,一场拍卖只有客人来的全,才有可能拍出最理想的价格。这个“全”其实就是口碑,口碑决定了它的市场号召力。第二个是专业,也就是眼力。拿拍卖图录一翻,就知道你的这个主管眼力怎么样。我们看到最近几年成立的拍卖公司,能够在行业立足的,我们是一个,保利是一个,诚轩是一个,包括上海的天衡、恒利、敬华,都是专业的人在做拍卖。光有热情和态度远远不够,每个公司的背景不同决定了公司规模的不同,但最起码这些公司是都能在行业立足,专业性是公司存在的基本。第三点,我觉得甚至是比第二点更重要的,就是诚信。就匡时而言,为什么五年来大家有一个比较肯定的评价?主要是我们对这个行业、对艺术品本身,是有一种敬畏之心的。我和刘益谦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为什么能合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俩都讨厌虚假的东西,我们都比较真实。从刘益谦的一些采访你可以发现,这个人比较真实,想什么说什么。再有一个,行业里这些大的买家,我对他们还是有些影响力的。一件好东西,人家会觉得放在董国强这儿,只他要是努力帮你卖,这东西一定能卖好。大家这样讲是对我的信任,不谦虚的讲,论个人能力,我在这个行业可能是排在前面的。除了我个人的号召力之外,我们公司运作的规范,我们办事的人做事认真的态度,都是藏家们愿意把东西送给我们拍的原因。

 

艺术银行:谈到专业和眼力,这就要涉及到具体的人。拍卖行业的专业人才情况如何?匡时的人才机制是什么样的?

 

没错,这个行业的专业是以人为本的。我们经常说,眼力就是生产力,有了眼力才能在这个行业里生存。拍卖的人才不好找,要具备很多条件。第一要热爱。没有热爱,专业知识的掌握、眼力的提高都是空谈,只有热爱才能钻得进去。第二是人品,在利益面前能够不为所动。这个行业我看了太多人,有眼力、有专业,在利益面前却会迷失;第三,因为拍卖是个服务行业,要求你有比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而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我觉得这个门槛就比较高了。

 

我们现在立足于自己培养人才。我们觉得以匡时的行业号召力和口碑,我们完全具备从头培养人才的能力。前提当然是这个人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同时要求这个人和行业没有过多的生意上的往来,可以确保他在一开始和行业没有利益关系,损害拍卖的公正性。这些人在眼力上可能暂时有所欠缺,但我们会依赖行业内的各方专家进行把关,而他们眼力更可以在工作中得到提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第一对公司有忠诚度,另外可以从一开始就规避一些问题,比如行业的利益关系等等,从公司整体来看、从企业的形象来看,都有好处。

 

艺术银行:从玩家到做拍卖公司,您对于这种身份的转变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我本身不是以买卖来营生的,我有自己的生意,等于是在做拍卖之后改行了。在做拍卖之前,我更多的是以一种玩儿的心态在这个行业里的,在这之前我也给其他拍卖公司做顾问,做一些征集、做图录,我喜欢这事儿。

 

做拍卖之后,自己的收藏的东西已经五年没有看过了,中间搬家,东西封起来就没有打开过,都打入冷宫了。也有一些其他的拍卖公司来找我,说你的东西能不能拿来卖,我答应了人家可是却总没有时间来整理。不过偶尔也会去别的拍卖行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其实收藏的乐趣不一定是赚钱,而是在于你买了一个东西,大家都说你买的好、眼光好,这种满足感是这个行业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做拍卖以后,乐趣改变了。一个不懂的人、不喜欢艺术品的人,通过你的努力让他喜欢了、懂了、还让他买下来了,这种满足感,其实远远大于你自己买下来的那种满足感。一个人最大的乐趣和满足感莫过于得到别人的认可,对我来说这种快感是任何其他的都替代不了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