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品份额交易是否能反映艺术品的真实价值?
艺术品收藏行为是保存既有的社会文化财富,持有艺术品本身并不会创造新的社会价值,也没有收益性。投资艺术品的收益来自于转让环节,其价值核心在于“稀缺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收藏艺术品就是投资于历史。一来,年代越久远的作品,存世的机会越少。二来,作品本身的艺术性需要时间来沉淀,当世的作品流传到后世能否继续为人们欣赏、推崇,存在着不确定性。只有经过长期收藏、长期流传的作品,它的价值才比较稳定。
即便是公认的稀世珍品,其价格也是飘忽不定的。中国古谚“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实在是至理名言。古董因为不可复制、稀缺,因而具有很好的增值性,但前提是“盛世”。所谓“盛世”用现代金融的话语来解释,就是社会富裕,市场繁荣,流动性充裕。说白了,艺术品收藏就是用闲钱来养的,它的增值性不在于艺术品本身,而在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世道太平,资金充裕。换一个角度来说,艺术品的价值是没有“锚”的,它的价格波动主要取决于收藏者的财力和欣赏趣味。
相比于传统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天津文交所的艺术品份额价格更不能代表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其投资者更多地是被T+0的类股票、类权证的交易模式吸引,对于艺术品本身既不了解,也不关心,纯粹就是“赌一把”。就白庚延先生的这两幅作品而论,《黄河咆哮》发行量600万份,按3月16日17.16元/份的报价,总价接近1.03亿元,《燕塞秋》发行量500万份,按3月16日17.07元/份的报价,总价超过8500万元。
这价格是否有代表性暂且不提。须知,每件艺术品都有其个性,如果把这一件件按份额交易的作品看作是一只只股票,那也是一只只盘子极小的股票,在股票化的交易模式下面,份额价格更容易被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