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松:水墨画现代发展的里程碑 2011-03-22 17:33:4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范迪安 点击:
“刘国松创作大展——八十回眸”于2011年春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国松先生本人也十分重视这个展览,八十人生,八十回眸,艺术家的人生历程与艺术探索紧密相连,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感动人的完美,他希望借由这个展览再度回顾和总结自己的艺术道路。

从求艺的青年时代开始,刘国松就迫切地感受到中国画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谋求创新,创新才是对传统的真正继承和发展。在传统与现代这个文化关系中,他的着力点在于现代,在继承与创造这对文化命题上,他的艺术目标在于创造。1950年代他在台湾画坛初露思想观念锋芒,便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创造意识和文化理想,立志为中国画的现代发展而努力。随着他踏访美国,对西方现代艺术作近距离的观察与思考,他更为透彻地看到中国画面临的课题不仅是如何更新传统,还有如何在西方艺术的现代进程中建立东方艺术价值,使之与西方抗衡和对话。在他的视野宽及国际艺术的格局之后,从1960到1970年代,他的两个阶段的专攻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要把自己的文化理想变为可视的形象。这个时期,他的探索一是借鉴西方抽象艺术的经验,从写实走向抽象,从描摹走向表现,从线条的勾勒走向块面的渲染,画出了大批表意与抽象相结合的作品,超越了传统的山水图式与山水形貌,塑造了宏观大自然山川风云的意象。二是进一步拓展创造他的“太空系列”,这个系列看上去是受到“阿波罗”号登月的启发,找到了新的绘画题材,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空间发生了巨变,从地表升腾至宇宙,揽日月而入画,在宇宙中感受造化的秩序与变幻,由此创造出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宇宙图式”。抽象山水与宇宙景观这两个系列互为递进,蔚为壮观,使刘国松的文化理想得到了视觉的呈现,他的绘画由此进入神游八极、吞吐大荒的宏阔境界。

 

作为一个画家,刘国松深知艺术的形式语言是表达精神诉求的载体,超越传统的目标必须通过水墨技法的突破才能获得,因此,他在更新艺术观念的同时,勇敢地进行了绘画“本体”也即水墨技法的实验。在这方面,他是彻底的,以不破不立的胆略“革毛笔的命”、“革中锋的命”,从水墨工具材料入手,进行了纸筋法、裱贴法、转印法、纸拓法、水拓法、渍墨法等大量的技法创新,包括研制“刘国松纸”。正是从笔法、墨法、纸质这三种水墨媒介与技法上的实验入手,他使中国水墨画的视觉形式获得了脱胎换骨的现代演变,将水墨画的传统样式转换为现代样式,从而奠定了在水墨形式语言上开山立派的地位,为水墨化形式语言的现代化做出了成功的实践。

 

刘国松是一位充满现代意识的画家,他的探索无论在台湾、大陆和海外都引发了强烈的震撼,也由此引起了有关水墨画形式、样式、边界等问题的讨论。在全球化的大势中,水墨画的生存与发展牵涉着中华文化的根源是否会消弭于趋同的图像海洋,水墨画如何在不断的创新中葆有自身内涵的文化属性,现代创造意识与水墨语言创新之间如何形成内在的有机关联……,这些都成为画坛的焦点话题。刘国松的智慧在于他的现代意识不是无边界的扩散,而是凝聚在“水墨”这一基本范畴里,无论形式语言及其方法如何出其不意,别出心裁,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水墨世界之中。几十年的探索再探索,他追求“现代水墨画”的初衷不变。从他的作品为水墨画赢得世界性关注和赞誉的影响来看,足可以让人理解,现代意识对于水墨画的发展具有生发性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刘国松的贡献是历史性的。

 

中国美术馆十分高兴迎来刘国松先生八十回眸大展,1983年他的艺术在中国美术馆首次露面,即使大陆中国画坛的老中青几代画家为之击掌,和声四起,而今佳作汇集一堂,蔚为大观,更令人对刘先生旺盛的创造力产生敬仰。刘先生一向以艺术为公器,重视艺术的公享。在展览举办之际,他向祖国慷慨捐赠一批各时期的创作珍品,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此举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也为这次展览增添了特殊的意义。

 

2011年3月

 


【编辑:汤志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