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气与坚守
挑战美术馆评价标准
从1991年第一家民办公助的民营美术馆——炎黄艺术馆开馆,到现如今民营美术馆如雕塑般林立在城区之中,中国的民营美术馆之路已走过20个年头。
20年中,民营美术馆可谓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摸索几起几落,始终坚韧地穿行在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浪潮中。上世纪80年代末,画家黄胄在发扬民族艺术的理想中为创办炎黄艺术馆殚精竭虑,从1991年建成开馆到此后的债务累累,再到2007年与中国民生银行达成捐助托管合作协议,炎黄艺术馆磨难几多。90年代末,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成都上河美术馆等,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掀起了第一波民营美术馆建设热潮,从开张之初的先锋姿态,到一年后的疲软、两年间的纷纷倒闭,让人清楚地认识到,作为美术馆,完全依靠单一的企业投资管理的生存之道不可行。
新世纪之初,从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等机构的兴建,到部分民营美术馆向非营利公益机构的转型,第二波美术馆热潮渐渐显露出国际化的视野,也开启了对馆长负责制等国外现代美术馆管理运营模式的借鉴。近年来,上海外滩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苏州本色美术馆等机构的成立或开馆,掀起了更为猛烈的美术馆建设热潮,国外基金和金融机构的介入,与国外美术馆等机构日益频繁的交流,为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民营美术馆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地渐成鼎立之势,业内影响力稳步提升。
纷纷落成,相继倒下,又卷土重来,带着一股青春的气息和锐气,民营美术馆已然成长为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挑战着传统美术馆的建设和评价标准,冲击着原有的美术馆体制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