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美术馆挑战美术馆评价标准 2011-03-25 14:02:23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许多年来,它在非规范化的市场中成长,它甚至没有一个规范的名字:民营美术馆?私立美术馆?还是民办美术馆?从诞生之日起便踉跄前行的它们,却是中国现代美术馆建设的弄潮儿。它们没有沾染过多的商业习气,而是磨练得愈发有艺术个性和社会担当。

独立和定位

 

关乎存亡的关键

 

美术馆是一个“烧钱”的文化机构。不过,对于今天的许多民营美术馆来说,资金已经不再是主要障碍——如何让习惯讲效益的企业懂得投资运作一个非营利的公益事业,才是最难平衡的问题。“运营者和企业之间如何进行沟通,是操作民营美术馆最大的难点所在。”具有逾20年美术馆、博物馆从业经验的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赖香伶坦言。

 

在投资资本的制约下,民营美术馆很难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如今,业界达成这样的共识:民营美术馆必须脱离投资的控制,获得独立的非营利公益机构的社会身份,才能争取更多的政府支持,吸引更多的捐助,也才能保持学术的独立性。许多民营美术馆研究了国外私立美术馆管理模式,并结合各自的特点,形成多种筹资方式。比如,一些民营美术馆采用政府参与、企业买单的模式;一些美术馆部分资金来自企业,其余的资金来自社会,尽可能地避免企业对学术的干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运营方式在变味。今日美术馆创意总监陆蓉之认为,独立策展人概念在中国过度膨胀,一个展览的主角应该是艺术家,而不是策展人。现在,中国很多策展人一边策展一边卖画,违反了职业操守,“我们应该成立美术馆协会或者联盟,作为规范行业道德操守的仲裁机构。”陆蓉之说。

 

此外,产业化道路容易冲淡民营美术馆的公益色彩。公益是否意味着必须免费开放?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认为,免费开放有助于全社会对美术馆的公益价值形成共识,但部分美术馆没有灵活的资金来源,可以采取自愿买票的政策,在票面上注明对公民支持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感谢,这样也有助于培养民众的公益意识。

 

更需警醒的是,绝大多数民营美术馆都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作为展示和收藏重点,却缺乏相关学术研究和发展定位,也不重视对当代艺术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更忽视了对地域文化的关注。美术馆应有史学意识。“每一个美术馆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文化土壤、学术团队和其他特定的条件,决定自身的形态。毕竟中国需要的是多层面的文化,而不是那么多重复定位的美术馆。”张子康说。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