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是一个被暴利裹挟的时代。
白庚延,这一名字这些天来成为艺术品投资领域的最热门名词。一两年前估价只有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的地域性画家白庚延的画作,在被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估价数百万元等额拆分推出上市后,短期内即被非理性地爆炒至过亿元的天价,几乎以每天涨停的形式出现,最终接近或超过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级的作品价格。
但疯狂显然并不是可以持久的。
在一系列新规出台后,最后的疯狂终于在昨天戛然而止: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第二批艺术品“股票”3月22日的收盘价均达到4.82元,虽然较发行价依然上扬382%,但与以前最大的不同则是,在昨天,其涨跌幅比例终于首次调整为1%;而首批两只“艺术品股票”——《黄河咆啸》、《燕塞秋》昨天已是第二天特别停牌,价格静止在17.16元/份、17.07元/份,总市值前者达1.02亿元,后者达8535万元,与原始价格比较,涨幅高达17倍左右,但这些“艺术品股票”复牌后的命运到底如何,几乎是可以想见的。
我们想追问的是,在击鼓传花的游戏尚未结束前,是谁,制造了这样的最后疯狂?
艺术品投资的多元化、透明化、公平化到底如何理解?
画廊、拍卖行的钱货交换,无论存在何等程度的炒作,本质上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交易。而在金融界将触角伸向艺术品后,一切终于发生了转变。银行推出各种艺术品投资的理财品种,对收益率有着明确的承诺,于是客户不再需要关心自己的钱被拿去买了何种艺术品。
——但这一切,还与文化与艺术相关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