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成就独特形式
“女性”始终是个永恒的话题,永远都能挖掘出新的亮点。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女性的智慧,她们为世界增添了更丰富的可能性。艺术领域更是如此。在国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开启了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舞台,出现了许多活跃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新女性”,包括追求自身价值的女性艺术家,如第一代中国女油画家潘玉良、方君碧,都曾赴法留学,专事绘画,还有李青萍、何香凝、贺慕群、陈佩秋等,都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潘玉良还被誉为中国女性艺术的开创者。她们的努力和探索,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也使得女性艺术时代在中国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汪频,中国领先的艺术家推广机构和艺术品运营机构——百雅轩的副总裁,喜欢从中国哲学层面理解女性的地位。她指出,在东方的哲学思想里,阴与阳其实是等量的。作为平衡,女性以不同于男性的方式存在,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女性身份所带来的特征。但是,无论是男是女,都是以人为基础的,我们是人,是人就要先有人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位艺术他(她)所探讨的题材以性别为基础,那么作品本身就会带有明显的女性艺术家特征。但是,也有些女艺术家所探讨的课题以人性为基础,那么其作品便不太有太多属于女性特有的感情色彩,更多的则是偏向人性。
另一位充满知性的女性,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跃进提到,女性艺术家的创作题材更倾向于自我省视和自我观察,艺术表现富于感性与灵性,作品流畅、细腻,更具有亲和力。女性意识的“自我发现”,使艺术创作具有思辨性与探索性,构成一种独立的视角与语境。相较于部分西方女性艺术家直接以女性特征作为创作题材,中国女性艺术家在性别符号上不具强烈的针对性,不刻意展示或强化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
赵芷姮明确地说,女性艺术家更偏向以个人的感受性为根基,而非纯粹站在与男性对立批判的立场进行创作。
美博文化执行董事徐娟指出,女性艺术不再是一种衬托“祥和”“进步”的方式,一种显示妇女重获“解放”“自由”之后的抢白;女性艺术展也不是只能在“三八”拉出来遛遛以昭示一种“男女平等”姿态的说辞,不是只能出现在妇女儿童中心的“全国妇女喜庆‘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的生动布景,不是每年被掸一次灰尘上架一次的“摆设”,不是为显示多元文化包容性而存在的那一抹红。最重要的是女性不用靠别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不用再充当宏观叙述中一颗“不可缺少的螺丝钉”,她们用不断变换着的语言和方式描绘自己的生活、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质疑男权的话语方式、关怀社会大众的生存和发展——她们从发现自我到实现自我,一路走来满怀着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