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冰峰:我觉得今天是一个特别难得的机会,艺术家冯梦波和他的工作伙伴卢悦邀约大家聚在一起,针对他近期的创作,尤其是这次“纸上美术馆:12位华人艺术家”展览上的作品《真人快打》展开一些讨论。因为冯梦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媒体艺术领域的艺术家,而且从1990年代起就在国际上获得重要评价,所以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主要围绕艺术家的作品。但也可能话题会更为广泛一些,如国内媒体艺术的现状和国际上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等等问题。
冯梦波:我们觉得创作、作品的问题,别人不会主动去谈的,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精力、经验、知识,没法谈这个作品,所以都绕着这个作品走,看着、玩儿的人很多,实际上能说的,一般都不会提这个作品。
袁小潆:观众都是来打游戏。
冯梦波:这就跟在自己家里玩游戏一样,不像是来“看”这个作品的,本来我们的创作初衷也是这样,希望看到这样的互动。
秦思源:这几年很多艺术家在说一个词,叫“不像作品的作品”。就是说最重要的是,把作品做成“不是特别像作品的作品”,可是做出来以后却特别像“作品”。因为作品还是有一个视觉规律在里边。在这个展览“纸上美术馆”里,其实有两件作品,正好作者也是两个跟我交流多一点的人,一个是冯梦波的,一个是焦应奇的,都不太像“作品”,作品都不像“作品”,里边肯定有争议,如果一个作品能够产生争议,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在当代艺术系统里有一个交流方式的问题。像冯的,还有焦的作品,概念完全是截然不同,可以说完全是两个极端,可是都不太像“作品”。两位艺术家都是通过一种交流方式来避免某种视觉的陷阱或者视觉的习惯、惯性。所以我喜欢以这种方式来做作品,因为他可以让一种思维可以打开、可以丰富。更重要的,就是这不是一个新媒体作品,因为我本人比较反对“新媒体”这个词,我不喜欢新媒体展览,所以我就觉得冯梦波这个作品必须在一个不是新媒体艺术的展览里出现,要不然就完全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