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判断作品的标准上也有很大讲究。对具体作品的解读和认识上,评判者即参评批评家们的意见几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代艺术作品和传统性的作品不一样,并不一定需要面面俱到式的阐述,而在于是否能对核心创造性加以提炼,能否对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视角,以及在艺术方法论上是否有突破的作品给予足够的回眸。判断作品是基于语言上的深究,还是更注重它的内在观念性?关注的应是艺术的深度推进和广度扩展,核心点在于艺术要有独创性,观念要有针对性,手法上要用艺术化的语言。谈到语言精纯,主要在于艺术语言上的逻辑递进性,即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企及的深度。值得肯定的是,行为艺术作为有可能在艺术方法论上形成突破的当代艺术形态,“双奖”还是给予了关注。这次荣膺金棕榈奖的成都艺术家周斌的《30天——周斌计划》就是一件难得优秀的有突破的行为艺术作品。周斌这件以集群的30天创作30个行为艺术的方式,把他自己逼进了体能和智力的创作极限状态,整个来看又形成一个大的观念作品。其实就是单看他的一些作品也很有方法论价值。另外,我觉得管怀宾的《过园》没有介入金棕榈奖是个遗憾,主要可能是因为在苏州展览,宣传不是很广。管怀宾的装置艺术依我看在国内是一流水准,远超过很多人,包括以“考古学”打观念牌的邱志杰。架上绘画选了一个陈文骥,其实陈的作品在抽象艺术里属于一般。很多艺术作品没有进入评选者的眼界,也是一个遗憾。
目前,就整个当代艺术形势来看,这个奖项其实远没到左右或影响当代艺术走向的重要程度,以及受到艺术界的重点关注,也许最多是吹动了一点涟漪。但,金棕榈金酸莓奖的评判即便作为青年批评家的试验田,至少也要努力给当代艺术的表述提供一个另类的视角。如果在以后的操作上加以改进和增强学理的追问,不是没有可能让“双奖”形成独立的价值场域和判断标准。勘察艺术和评判作品的基点指向何方,批评的意义至少就应该落在何方。中国当代艺术能否形成自足自立的话语立场,金棕榈金酸莓奖能否在国内艺术平台上站得住脚,我想,学理的追问和批评的独立可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
2011、3、15于杭州西子湖畔
注释:
[1] 《先锋派理论》第一章,(德)彼得.比格尔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7月第一版。
[2] 见“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批评家评语。
[3] 见程美信新浪博客文章《何云昌“一米民主”是在滥用民主》。
[4] 见刘礼宾艺术国际博客,刘礼宾、李小山接受湖南卫视专访,谈画廊老板、水墨画家徐某。
(本文将发表于《艺术时代》2011年4月刊。作者:闻 松,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编辑: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