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从“抢救”变“预防” 2011-04-01 11:57:06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朱凯 点击:
“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话,已成为国内遗产保护界的共识。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话,已成为国内遗产保护界的共识。

 

为了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城市宝藏”,南京市文物部门也在更新理念,逐步推进文物保护工程由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以洪保墓为代表的考古遗址不再“挖完即埋”,而是作为城市的历史遗痕进行原址保护性展示;南唐二陵壁画、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等易损文物,也获得了由专家量身定做的“抗衰老方案”……

 

边发掘边规划,太监洪保墓将原址展示

 

在日前公布的“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入围名单中,去年6月南京祖堂山发现的明代太监洪保墓榜上有名。专家表示,洪保作为副使太监,随郑和一起参与了七次出使西洋的全过程,其墓葬尤其是记载有洪保生平事迹的寿藏铭的发现,为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研究资料。

 

鉴于洪保墓的重要学术价值,市文物局在考古发掘期间便召开多轮专家论证会,牵头制订洪保墓遗址保护规划,墓葬所在地的建筑工程也因此“让路”。最终,这处考古遗址得以原址保护,墓葬周围1600平方米的面积则被划定为墓葬保护区,今后作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迹对公众展示。

 

发掘结束后,市文物部门率先对墓室展开抢修,确保墓葬本体的结构安全。目前,墓葬后半部的券顶已修缮完成,并按照“三券三伏”的结构原样复原;贯穿墓葬前后室的断裂石梁也进行了修补加固处理,从而排除了墓室因承重问题而坍塌的隐患。按照规划设计,洪保墓上方将架设仿古式轻钢玻璃架,这样既能抵御雨水和紫外线对文物本体损害,也便于将墓葬形制直观地展示在公众眼前。

 

“预防式”修复,南唐壁画重现光彩

 

南唐二陵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寝。其中,先主李昪的钦陵墓门及三个墓室均以砖砌或石雕做出梁、柱和斗拱,再用赭石、丹粉等颜料绘上牡丹、莲花、云气纹等彩画。这是目前国内墓葬中现存最早的附属在柱枋部分的彩画遗迹,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然而,由于常年被水汽侵蚀,南唐二陵墓壁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出现风化褪色,并滋生苔藓和藻类等病害。察觉到千年壁画的受损迹象后,市文物部门提前着手展开保护措施,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勘察、取样分析以及局部试验,并编制了《南唐二陵墓室濒危彩画抢救性治理工程设计方案》。该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文物保护专家组成的“修复团队”于去年10月展开第一阶段的壁画修复工作,对钦陵甬道、前室和中室的彩画进行“预防式治疗”。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修复采用了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去除了壁画表面滋生的苔藓、藻类等病害,并对因风化褪色的彩画进行了重新显现。经过为期两个月的精心“治疗”,一度无法辨认的钦陵壁画重新恢复了昔日的古朴原貌。今年,专家还将对钦陵墓室内的其他彩画展开修复工作,南唐二陵的防渗止水工程也将同时启动,以便改善墓室内部的潮湿环境。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