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瓷”被狂热追逐的冷思考 2011-04-03 13:50:10 来源:美术报 作者:牟建平 点击:
不可否认乾隆朝瓷器确有其独特之处,有些品种如“珐琅彩”等确实画工精美,工艺高超,不惜工本,但也并不是所有乾隆瓷器都值得去大力追捧。当下,如何扭转、改变人们对乾隆瓷的片面认识和误区,是比较迫切的一件事情,市场对乾隆瓷的狂热追捧有必要歇一歇了...

近日,曾经拍出5.5亿元天价的“乾隆转心瓶”再度掀起波澜。2010年11月,在英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班布里奇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吉庆有余”图转心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令世人震惊。然而在时隔4个多月后却有英国媒体披露:该瓷器的中国买家迄今一直未付款。

 

此事立刻引起了收藏圈内外的诸多猜测和非议。究竟是买家当时冲动竞买事后后悔?还是故意的作秀之举?到底是国内特有的“老赖”行为还是买家的诚信缺失?在这起荒唐闹剧的背后,我们实在也有必要思考一下市场狂热追逐乾隆瓷的背景是什么?清“乾隆瓷”是否真正物有所值?动辄亿元的天价未来风险有多大?

 

近年来,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清三代瓷器一直受到市场的大力追捧,特别是“乾隆瓷”几乎成为高价瓷、天价瓷的代名词。2010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52亿元的天价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购得,创造了当时的全球瓷器拍卖纪录。在刚结束的2011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上,一件“类属民国”的瓷瓶,以1.2亿元高价成交,又堪称拍场一大奇迹。

 

其实,“乾隆瓷”之所以被狂炒,完全缘于它本身已化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化品牌和概念而被市场过度包装和神话了。这一点,颇与当下书画市场狂炒追逐《石渠宝笈》有几分相似。这些年,香港苏富比等海外拍卖行在市场上成功地推出了“皇家御用”概念,尤其是把与乾隆朝相关的所有拍品都作为极品推出,如乾隆玉玺,乾隆御用腰刀等拍出了不菲的高价,自然“乾隆瓷”也毫不例外成为市场极力包装和概念化的一个对象。凡“乾”必贵,已成为拍场的一大现象,只要是沾上乾隆的标签,每每就身价倍增、一飞冲天。

 

就近年海内外拍场成交的高价瓷、天价瓷来看,绝大部分是乾隆朝的瓷器,鲜有高古瓷器,这与早期藏家偏好宋、元、明瓷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以说当代藏家在瓷器审美上已出现了群体偏离。这种偏离一方面是由拍卖公司的强大市场造势宣传所改变,另一方面同大量新涌进的投资型买家对瓷器缺乏基本的了解认知有很大关系。在民国和新中国建国初,宋五大名窑和明代永乐青花和成化斗彩等成为藏家们热衷的重器,而不是像现今一味地追逐乾隆朝官窑,可以说那时的玩家更具专业性和品位。看一看瓷器大藏家孙瀛洲上世纪50年代捐献故宫的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就知道真正藏家的品位了。

 

众所周知,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无论在釉色、器型还是图案纹饰上都追求一种简约素雅、端庄大气、自然天成的气度,特别在釉色纯美上达到了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高峰。元代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草原民族风格突出,器型多样,大型器物增多,同时大量外销瓷使得烧制技术更加成熟,独特的元青花和釉里红成为元代瓷器的一大特色。明代永乐和宣德的青花最受后人的青睐,成化的斗彩,嘉靖的五彩也都各具特色,在绘画纹饰的丰富性上明代也超越前人。反观乾隆朝瓷器,受乾隆帝和皇家审美的偏好,因过分追求纹样繁缛、色彩艳丽、构图充满和工艺复杂,却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艺术性。虽外观不失雍容华贵,但与宋、元、明朝的瓷器相比,终不免露出一股艳俗气和工匠气,富丽有余,而文雅不足,这是乾隆瓷的一大硬伤。

 

【相关阅读】

5.5亿元乾隆转心瓶神秘买家将现身成都

乾隆瓷瓶拍出5.5亿元天价 成最贵中国艺术

【视频】清乾隆瓷花瓶伦敦拍出5.5亿天价

5.5亿的瓶子:传奇还是做局?

5.5亿:新天价的冷思考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