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展厅里的东西几乎都是在为了创造某种谈话环境而设立的,四周是已有的文献,包括影像、文字与手稿,中间是三处谈话的地方,其中两个封闭但透明的空间,最小的那个是提供给较私密的一对一谈话的,稍大的是一个资料室,也可以举办小组讨论,而最大的那个展厅正中的半圆形开放空间(徐坦叫它回音壁)是为了让更多观众能够参与公共性的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空间结构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它们是廉价且易见的,散发着一种日常性及功能主义的品性,在最大程度上抵御着那种取悦观看者的“展览景观”的倾向。彩条布一直是徐坦所迷恋的现成品,在“关键词”项目中也随处可见,这次则被用作为椅子面的材料,建筑的面料使用的是软性的PVC膜,比起玻璃,既便宜又安全,同时,它们不试图成为对空间的某种硬性分割。而椅子及建筑们的骨架是由轻型钢材搭建而成,这些材料来自上一次关键词学校的举办地青岛Cowin Global,它的产品包括超市推车、机场手推车等,徐坦取用的就是其中的不合格产品,把它们从青岛运到了深圳,而最小的那个“密谈室”的框架则是用运输所使用的物流木箱改造的……
这些细节之间的相互生成关系正好体现了徐坦的思考与实践方法,以及对艺术活动的独特理解与体会,在与这个展览的策划人黄专的对话中,他把艺术形容为河流,“在河流里,工作生存是合一的,河流一直往前流,不断地有碎片式的视觉艺术意义的“结晶物”被抛到两岸,看到这些结晶物,不是像得到一幅画、一个雕塑、一部影片或者有什么结论,而是可以感觉到一些关于这条河的情况”。也就是说,展厅里可见的那些东西,甚至展览本身都只是一些“结晶物”,一些无法回避但也不必排斥的结果,但徐坦真正希望人们把握到的是那些他们亲历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经验遭遇。在观念艺术的概念越来越干瘪、贫乏的今天,他试图通过对身体力行的强调,而使概念充盈起来。
在这个叫做“关键词”的艺术项目中,徐坦既是在审慎后撤,也是在刨根问底;在这个语言工作室中,他既是在做语言/意识的调查,也是玩“可能的语词游戏”,至于他和我们通过这些关键词能不能触摸到某种社会意识,以及这件事情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些暂时次要的话题。
【编辑:苏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