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在实施“观念性雕塑”中,重要的是雕塑技术本身如何转换为观念,观念如何形成物质化的过程,而观念又必须在制造新物质的过程中让人意识到(现成品也是物质,但没有创造新物质的过程,它的摆置方法是非永久的、可恢复原位的)。这就需要改变工艺和思想相对立的传统习惯。
具体到每个艺术家自身,也无须被风格、流派所约束。因为思维的主线会透过不同形式的作品显现其结果。观念艺术的意义在于获取离开可视的形式后的纯粹经验,雕塑的意义在于对思维的纯粹物质化,这两个极端的结果在时间和空间的某一点相遇,由此形成纯精神之后的物质化和纯物质之后的精神化。
杭春晓:其实,我觉得观念雕塑这个词是不成立的,雕塑中的观念性的产生是在一个特殊状态下,中国的雕塑家在前期教育中有最好的学院体系,这个学院体系教育模糊了写实(西方古典主义的东西)。另外,实际上对中国语境的理解也不是中国自身的理解,还是一个以西方的古典主义方式来看中国的古典的雕塑,形成了这么一个出发点,于是在这个出发点下,形成了西方又一个东西的进来,这两个东西产生了一个模糊地带。有的干脆就把它丢掉,丢掉的东西不再是在我们这个范畴内的。
向京的东西也是这样的,把她放在传统中肯定不行。向京的作品有一种直接性,直接表现当代女性,直接表现身边的生活,完全是个人私密化的,她把个人的观念和个人意图尽情发挥,她所塑造的那些女性不过是感觉的载体。但从观念艺术的角度讲,向京的作品又似乎不能划归到观念雕塑中。这就是一个模糊地带,这个模糊地带会带来一个很大的误读。当你前期的思想经验形成模式(它是在模糊地带徘徊挣扎这一过程中,自发而形成的东西),并成功以后,这个模式或者方法被拷贝复制的时候,它就很容易被技术化和策略化。
展望:这是普遍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普遍的问题。
刘礼宾:不管是观念雕塑,还是观念装置或是观念艺术,背后是有一个陷阱的……或者说大家都不愿意变成那种东西的前提。你现在坚持的对传统雕塑的拓展或延伸,是因为它可以和你连接起来,这是你和你的作品连接起来的有效艺术途径。通过这种方式,你找到了艺术转换的途径,把观念转换成了艺术。比如姜杰的长征作品送养婴儿这种艺术方式。
我不太看重雕塑和装置的区别是什么,我更看重的你如何把这种方式拓展成为一个艺术现象或者行为过程。
展望:我觉得当我们解读艺术的时候一定与他的语言、材料发生关系,把他的雕塑跟未来的意义连接起来才行,假如不能连接,这个作品就没有意义。
我认为“观念雕塑”是观念与物质的有机结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虽然沿用的仍是西方艺术的概念,但它不像观念艺术(包括装置、录像、行为等)是西方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更具备本土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当然也可解释为在中国本土受西方艺术影响的必然结果)。“观念雕塑”对于辩证关系的运用,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后现代情境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吻合,偶然中有必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进行纯形式主义的探讨和纯观念艺术研究的原因。但这不证明我们无法延拓当代艺术,反而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也许我们骨子里对事物两极的关系及其转换的辩证原理的认同是天生的需要,这一点与古老的东方哲学有关。
赵虎:在中国语境下,中国雕塑的转变,或者具体到观念雕塑的发展,其实空间是很大的。当代许多的雕塑家都介入到当下的社会生活中,面对文化转型,面对传承与创新,面对本土化与全球化提出了一些问题,体现出了当代雕塑家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但无论如何,有一个现象不容置疑,那就是中国雕塑的造型、材料与形式一直未被抛弃,中国的当代雕塑更强调把观念和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既强调观念的表达和呈现,同时又重视作品的造型和材料等形式因素。
好,今天的座谈就到这里,感谢四位老师的参与。
【编辑: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