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拍卖
国人不适合拍卖艺术品
中国人要面子,拍卖变成跟别人较劲了。不像西方的收藏者,事先对拍品有心里预算,超过支付能力就不出价了。这造成最近所有的高价都是中国人“创造”的。
羊城晚报:苏富比拍卖行在纽约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估价在800-1200美元的民国粉彩双耳尊,最终以1800.2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18亿元)的高价被中国投资客拍得,是估价的2.25万倍。这是否反映了当前人们对艺术品盲目收藏的热情?
马未都:改革开放三十年使中国老百姓兜里有了钱,但投资途径还比较少,股市风险太大,投到楼市又没法买到房子,在这种情况下,能让老百姓伸手的就是艺术品。艺术品盘子很小,去年投资者热情高涨,也就五百亿的成交量,再把水分挤出去,也就三个百亿。这跟股市没法比,股市一天有时候都上千亿。
古代艺术品是个衡量,不会增加了,进入博物馆里,更不可能再流通,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在艺术品投资方面,中国人很有激情,一个瓷瓶从800美金拍到1000万美金,这里肯定有非理智行为。
羊城晚报:您觉得苏富比的瓷瓶具有这样的价值吗?
马未都:从照片上看,瓶子应该不是民国的,而是乾隆时的。但即便如此,它的价格也有点高,因为瓶子底座掉下来,又粘上去的。瓷器一经修复,价值就大大削弱了。
我认为,中国人并不适合拍卖。中国人要面子,本来想要100,一看人多,就可能出110,拍卖变成跟别人较劲了。不像西方的收藏者,事先对拍品有心里预算,超过支付能力就不出价了。这造成最近所有的高价都是中国人“创造”的。
上次,有一个中国人在班布里奇拍卖行,花5.5亿元人民币买下了一个乾隆瓷瓶,但拍到艺术品后他又没有支付能力了。
羊城晚报:投资艺术品风险是否很高?
马未都:风险我不敢说,因为很多艺术品的价值是不可计算,尤其是古代艺术品,时间成本没法计算。
1985年,我在上海友谊商店看中了一个碗,但需要三万外汇,不舍得买。后来,这个碗被一个日本人买去了,再拿出来拍卖的时候已经拍到了700多万。2000年日本危机来了,这个碗再拿出来拍了两千万。我估计,这个碗现在至少一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