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怎样诠释自己的创作风格?性格因素是否也影响到了您的风格?
顾群业:回过头来看,应该算是一种比较写实的风格。我的导师曾经说我的表达语言已经老了,他说得应该没错。我觉得性格因素肯定会影响到作品风格的,但对于自己,可能不如外人看得更清楚。我是属于那种比较内向的性格,现在来看,造型语言上确实有些拘谨。
记者:严谨也是一种风格吧。您的作品经常用到大众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些符号,您为什么对这种创作方式情有独钟?
顾群业:我确实对符号比较偏爱,因为它们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而且传达信息的功能很强,甚至超过了语言文字。艺术是需要双向沟通的,并不仅仅是我说,还要有观众听,还要形成共鸣,这才是完整的过程。比如孙悟空这个形象,大家都非常熟悉。我选用这个形象,会非常容易传达出我想说的东西,我会对它自身所隐含的寓意进行引申,以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记者:符号是一种图像语言,您是否从一开始就习惯于使用这样的表现方式?为了突显个人风格?还是有其它特别意义?
顾群业:这种表现方式并不是我一个人在用,事实上这是当代艺术常用的手法。象征、隐喻,等等。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总要有一种说话的方式,你不这样说,就要那样说,其实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记者:您为法国葡萄酒设计的限量版“兔门神”,我就理解为年画符号的再造。您的设计灵感源自哪里?在灵感枯竭的时候您会怎么处理?
顾群业:我是随便画的。艺术这种东西就是要天马行空,越放得开,越无边无际越好。不要用条条框框束缚自己,其实我们习惯于自我设限,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什么叫艺术的自由?就是在艺术里,怎么样都行。你问灵感枯竭怎么办,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人不死,灵感怎么会枯竭呢?
记者:在“兔门神”的创作中,您是怎样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的?
顾群业:我没有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只是把它们生拉硬拽在一起。我觉得这样做效果还不错。
记者: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吧?人往往都是通过对外界的感受,产生艺术灵感。而把灵感转化为作品则需要一个过程。
顾群业:实际情况会比较复杂。有灵感就意味着已经找到思路了,再往下进行就应该简单很多。一般情况下我会先用铅笔勾出草图,然后再考虑制作方案。通常,在创作过程中会不断冒出新的灵感,甚至会彻底推翻原来的方案,但这样反复几次,会使作品更加完美。
记者:您最理想的作品创作状态是什么?
顾群业: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记者:从接触设计这个圈子到现在,您最欣慰的是什么?
顾群业: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认为这是老天的关照。
记者:是兴趣让您保持了创作的动力,可以这么说吗?我注意到,您对中国传统元素运用的比较多,那么您能谈谈在您的创作世界中,您觉得东西方存在哪些差异?
顾群业:我使用中国元素多,仅仅是因为我对中国文化更了解一些。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而已。我认为,差异只是表面的,本质上并不存在差异。当然表面上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比如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再比如“顺其自然”,多高明啊。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个世界就太完美了。西方的文化也有它的优势,比如强调逻辑实证,但这也恰恰是它的弱点,过于强调逻辑实证。不过,中国文化是不是也有自身的弱点呢,所以说,大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觉得跟我们艺术创作是一个道理,虽然大家说话的方式不同,但大家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
记者:我记得您说过,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说话的方式。您认为如何藉由设计发扬中华文化和本土文化?
顾群业:我认为文化是在不断融合中发展的。我们做设计,经常需要挖掘区域文化,找别人还不熟悉的文化。为什么国外的纪念品买回来大家会觉得比较新奇?因为你没见过。设计师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创造别人没见过的东西,当然我以前说过,真正的“创造”是不可能的,所以设计师就会挖掘一些你还没见过的东西。但从现代设计的角度,设计的目的未必就是创造新的形式,比如说,你设计一个杯子,是不是一定要把它设计成中国式呢?我不是说设计不能反映本土文化,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要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而设计?
【编辑: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