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都适应不了官场规则 2011-04-19 16:23:3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吕澎 点击:
从19世纪末开始, 中国艺术家同样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期间的战争和政治运动阻止了自身传统文明的延续。进入新世纪,新的问题开始明显暴露,在艺术资源上,中国的批评和艺术家明显感到了艺术与现实以及来自西方思想结构的观念逻辑的关系存在着问题。

语境发生了改变,尽管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没有发生变化,可是,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已经将畸形的现实彻底暴露出来,艺术不是与现实同流合污,就是彻底脱离现实,去追求只有在个人灵魂中才可能追求的理想。这样,古人的精神习惯悄悄地浮现出来了。寻求远离现实的天边,寻求早就失去的气韵,寻求能够抚慰灵魂的山林、寻求洁身自好的空地。不过,在这样的回首中,艺术家已经没有可能和心愿重复古人的笔墨意境,他们更愿意将现实中带来的心理问题放进自己的作品里。

 

在中国“山水”画中,凄美情绪流露出哀伤是普遍的特征。而历史地看,哀伤的情绪不仅仅限于知识分子,只要有书文阅历的中国人都容易产生这样的情绪,并支配着他们的创作。古时候有个很有才气的帝王曹丕(187—226)就有这样的诗句: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人生凄楚、世间苍凉、孤独忧郁、生命短促——这是今天四处能够感受到的心理状态——都很容易导致这样的感受。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经济有了高速度的发展,可是,这个国家并没有因为之前的价值观的失败和失效而建立起新的价值共识。在任何时候,如果需要,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同样被官方视为一种颠覆中国的策略而被否定,同时,在新世纪,那些激进的知识分子使用西方现代主义思想或者后现代主义的策略来应对他们面临的现实时,也显得力不从心。渐渐地,有意无意地,艺术家们开始在他们接触到的任何一个传统信息(文字、图像、环境)中寻求解决方案,他们在传统的精神气质里找到了共鸣。这样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出现于闹哄哄的新世纪,而更为明显地发生在最近几年里。

 

尽管我们在展览中看到了太多的风景,可是,艺术家们的重点不是风景,而是中国人特别强调的“山水”。当我们从中国古代画家似乎是千篇一律地使用“山”、“水”、“草”、“木”作为绘画题材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去理解由这些风景要素构成的“山水”的精神性含义。实际上,与西方表现客观自然的“风景画”不同,“山水”更多地意味着是一种超越客观世界的精神和境界,她是一种气质与教养的代名词,类似罗斯金所提倡的“伦理美学”所倡导的含义。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