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当代艺术的798艺术区
当看到“失宠的中国当代艺术……”这一命题方向的时候,脑海里自然地浮现了“中国当代艺术”怎么了?当代艺术、美术新潮、艺术多元、新锐艺术家、画廊撤离、亿元时代、拍卖市场、798转型、宋庄时代等等一连串的关键词充斥了整个大脑,冷静下来思考,这些关键词无一不与近几年当代艺术起伏跌宕的变化息息相关,于是静下心来整合相关资料并梳理思路,认真的思考,不是为了要找出一些例证来说明“中国当代艺术”究竟怎么了,也不是为了阐述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方向该何去何从,且我深知依个人现在的资历和学识去谈论如此之宽泛和深远的话题,如同蜻蜓撼石柱一般力有不逮,在众多艺术史论前辈的面前班门弄斧。因此,在此文中只谈及一些个人的理解和观点看法,如有尚欠成熟或片面之词,且请更多前辈批评指正。
走出去的资源构建了创作主体的标杆
伴随着二十一世纪头一个十年的远去,中国的当代艺术及其市场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芝麻开花,节节攀高,青春年少,锋芒毕现”走向“四十而不惑”的成熟阶段,像春天的麦苗成长为麦穗,躬身俯首。虽然在艺术品交易市场开始猛推当代艺术作品之时,一件当代艺术作品能够以千万元的价格在市场成交,有很多人为此质疑:当代艺术品市场是否真的已经开始火热了呢?人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审美水平是否真的提高了?甚至如今这些话题依然值得人们思考,但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当代艺术及其市场发展的影响力在国际领域倍受的关注和地位的提升。然而,在更多人与我一样有这样美好的发展愿景时,却不得不联想到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
从2005年开始,全球艺术品市场出现了更多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其价格更是一路走高。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四人受到海内外的热捧,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号称“四大天王”。他们的作品拍卖价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劲升超过100倍,不但制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性神话,更引发了同样巨大的当代艺术创作风潮。而且中国与全球体系的融合从来不是单方向的,在国际上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和专业人士被“进口”到国内,成为本土艺术场景变革中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自然,一些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成功的海外中国艺术家也纷纷回国展出自己的作品。如蔡国强、陈箴、沈远、严培明、杨诘苍、谷文达、徐冰、倪海峰等等……他们有着在世界各地旅行和工作的直接体验,对全球问题也具有特殊的艺术洞察力和独特的看法,同时他们又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观察和创作。而对于国内更多的艺术家群体大众来说,此时还身处在各种条件和环境压制的煎熬和探索中,而在此变革的过程中悄然形成的中国当代艺术及其市场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无疑会对他们带来极大地冲击和影响,从而让那些“先富起来”的明星艺术家形成他们艺术探索和创作道路上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