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廊业在最近的10年里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不过在这种繁荣背后却是举步维艰的尴尬。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部分画廊既没有良好稳定的盈利,又没有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画廊业究竟面临哪些困难?它在艺术板块里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定位模糊 画廊行业困难重重
成功的画廊既要赢得利润,又要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画廊行业缺乏的。中国画廊在蓬勃发展的10年时间里遭遇了很多困难,比如缺乏雄厚资本的支持,比如拍卖行业对于资源的抢夺,比如真正艺术藏家的缺乏等等。
曾经营过画廊的著名策展人邓亚鸣认为,“中国画廊行业普遍现金流短缺,也没有形成稳定的收藏群体,解决不了产出就意味着资金周转越来越慢,形成压力不堪重负直至关门。目前市场上有95%的画廊是亏损的。”
邓亚鸣表示,与国外画廊相比,国内画廊首先定位不明晰,不管是选择艺术家的标准和取向,还是双方的合作模式都比较模糊。其次国内画廊缺乏长期经营的心态。“从国外画廊发展及成熟的历程来看,能盈利并且有稳定投资回报的画廊都是有10年以上的经营周期。只有长期运营,才能培养自己的藏家体系。而国内画廊大多都是建立在套利心态下的短期行为。对于年轻艺术家更需要长期经营的平稳心态,要耐得住寂寞。当然机构包装一个有实力、有潜力的艺术家并将其推向市场无可厚非,但能持续且形成规模地去经营某个艺术家的机构少之又少,大部分急功近利。此外,国内画廊规模较小,承受经济波动的能力弱,有点风吹草动就难以为继。”
对此,北京易画廊渠道总监蔡汉宏认为,正是由于国内画廊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才造成了其“短视”行为。“国外画廊背后都有基金和财团支持,而中国画廊背后则是画廊主的自有资金。缺少资本、缺乏人才,现阶段画廊行业处于一个很尴尬的时期。”
拥有私人博物馆的著名艺术家许燎原表示:“艺术被快速市场化,艺术家要得到更多利益,批评家要争取更丰厚的回报,画廊又必须要赚钱。其实画廊想把画卖给中产阶层,但中国中产的标准是什么?这些人里具备收藏能力的人有多少?既有经济实力,又具备成熟的收藏观念。经常光顾拍卖行和画廊的常客其实都是一些老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