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没顶公司成立已有3年,你常说没顶公司是艺术家们联合创作的一个品牌,而不仅仅是徐震自己换了个身份。然而除了徐震之外,其他的艺术家是谁,却极少有资料显示,这是什么原因?
徐震:是因为你们不关心其他艺术家,只关心有名的艺术家。我说一遍这些艺术家包括谁谁谁,你们也就登一遍,之后照样记不住。这是艺术体制的一种正常的、消费的特征,所以是没办法的。这些艺术家有常驻的也有流动的,常驻的比如年轻艺术家陆平原、郁天柱等,非常综合,什么都做。比如这次“意识形状”的画册,就是关超群(Alexia Dehaene)策划统筹,陆平原设计,资料由很多人一起搜集、提供,片中模特师傅是位纪录片导演(吴建新),平时打太极的,身体柔韧性很好,长得又像樱桃小丸子的爷爷,很卡通,亲近性很强。所以,没有一个是专业的。
记者:“没顶公司”的作品显得比以往徐震作品的强度、挑衅性和惊奇感稍弱,相反却多了戏仿感、粗劣性和花哨的模糊性,这是由“个人创作”转向“参与公司创作”带来的改变吗?
徐震:这和第一个问题很矛盾啊,一方面要我“不像徐震”,一方面又强调我的风格。其实,我们常说“我可以跟人合作”,另一个人也说“我可以跟你合作”,但你们俩能合作到什么程度,在什么层面才能展开合作,我觉得都是非常具体的。我个人的经验是,没有多少人是可以合作的。因为大家都很保守,一定要说这个东西是我的,那个是你的。但实际上到一定程度很多事情分不了那么清楚。比如这个绿颜色是我的,红颜色是你的,但我的绿颜色是受到你的红颜色的启发,所以说合作并不一定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在中间,有很多种合作。甚至你看画册觉得一件作品很好,觉得“哎呀我也要做成这样”,这种动力也是一种合作。我是这样理解这个事情,所以也不会去强调这个是某某人的,或是展厅中那些画到底是多少人在画。当然可以说出来去忽悠别人,实际情况却比这个复杂。
记者:最近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都开始放弃个人身份,以各种小组、团体的形式亮相,你觉得这其中是否有当前艺术发展到某种程度的必然性?
徐震:很可疑,因为一帮人混容易成功。但我们不是一帮人混吧,你们老觉得是我一个人在混。
记者:“意识形状”很易令人联想起“意识形态”,一套健身操采用这样一个名称,背后有什么样的理念?
徐震:“意识形状”,可能就是我们的想法吧,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是某种政治的、具体的“意识形态”之类的。其实,我们这套操的动作背后蕴含着大量的人类历史、宗教、文化甚至艺术品中的动作,是很具有象征性的。我们觉得这像一个宝藏,从这个行为的角度重新打开了对这些东西的理解,很有可挖掘性。这名字是花了好长时间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