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如同襁褓中婴儿一般的艺术品基金,已经在西方走过了100多年。
从最初的集结投资,到合伙投资机构,再到专业化的对冲或者非对冲管理,艺术品基金已经像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那样拥有了一群超级粉丝。
这群海外基金的导演们,将基金框架套用在艺术品身上,量身打造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投资品,以飨粉丝,或丰富组合。现在,他们开始打中国的主意。
用90年憋出的一声雷
16世纪的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商人,成为画家最大的客户源。很多时候,他们一起出钱购买或者定制艺术家的作品,形成了艺术基金的雏形。
1905年,André Level在法国创立了熊皮基金(La Peaudel"ours),它由此成为艺术品基金的鼻祖。但是那时,还没有彻彻底底的基金概念,与其说是一只基金,倒不如说是一个合伙投资机构,一个拥趸艺术的律师和商人的结合体。
尽管他们个个资金雄厚,但是并不足以拿下主流艺术品,于是决定筹集各路资金,砸向梵高、毕加索等大批艺术家的画作。幸运如熊皮基金,不仅财务回报惹人眼球,还将梵高、毕加索等艺术家捧到了造诣的巅峰。
1914年,鼎盛期之后的熊皮基金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很长时间,鲜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基金在市场上出没。直到1974年,英国不景气的经济前景和严重通胀使得铁路养老基金(British Rail Pension Fund)开始探索新的投资路数。
当时,该基金创始人统计学专家列文建议,从每年可支配的总流动资金中,拨出5%(约1亿美元)以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艺术品投资。并由曾经参与苏富比年鉴编辑工作的艾德尔斯坦负责打理和保管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艺术品,另一位统计学专家斯通弗罗斯特则负责督导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整个艺术品投资计划。
其投资方式很特别:每次拍卖会,购入的都是最贵、最好的一件拍品。就这样,连续购入了2500幅画。1999年,也就是在25年后,该基金将这些画作转手之后,获得了近3亿美元的收益,平均年收益率超过了20%。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破晓之举,引发了一股机构介入艺术品的投资热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