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 Wong:旅行中的陌生人 2011-04-26 11:19:04 来源:当代艺术与投资 作者:胡昉 点击:
对母题的重写,将与之相关的电影原型滑向了奇怪的转生:每当电影的形象转生在我们的生命里,每当出现了共存,就有新的生命存在。那些封存或过度消费的影像,藉由Ming Wong的演绎,重活一次。

全景映画中的Ming Wong   

 

语序

 

Ming Wong的不少作品题目似乎都在颠倒某种语序:Life &Death in Venice (2010)Vs. Death in Venice (Luchino Visconti,1971),Life of Imitation(2009)Vs. Imitation of Life (Douglas Sirk, 1959) ,In Love for the Mood (2009) Vs. In the Mood for Love (Wong Kar Wai, 2000) ,Angst Essen/ Eat Fear (2008) Vs. Ali: Fear Eats the Soul (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1974)

 

对母题的重写,将与之相关的电影原型滑向了奇怪的转生:每当电影的形象转生在我们的生命里,每当出现了共存,就有新的生命存在。

 

那些封存或过度消费的影像,藉由Ming Wong的演绎,重活一次。

 

生死

 

Visconti的《魂断威尼斯(Death in Venice)》,一开场就是一个隐喻般的场景:一叶孤舟,在马勒(Gustav Mahler)阴郁的柔板中驶向生的彼岸;而在Ming Wong的《生于威尼斯,死于威尼斯(Life & Death in Venice)》中,一开场就是庸常的旅游城市场景,Ming Wong所扮演的音乐家Aschenbach穿过圣马可广场,引起旅游者们的回头张望。

 

今天,Ming Wong将主人公们置身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中,那儿有文化旅游者热衷访问的威尼斯双年展,继而,不仅是城市,威尼斯双年展的展厅也成了他的外景地,Aschenbach和美少年Tadzio徜徉在当代艺术的迷宫,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各自平行的命运。最后,美少年还是朝天举起他那致命的手指,只不过,在Ming Wong的版本中,那个场景出现了两次,而在《魂断威尼斯》中,只是一次,而且,在银幕出现时短暂得要命。

 

Ming Wong一人分演两角,无论如何,这成为一种自我分裂的角色扮演,而因为这种分裂意识,《魂断威尼斯》中那种生命之枯竭和美丽的对抗突然被消解了,现在,那个美少年指向天空的手势对那个中年音乐家来说不再成为致命的一击,相反,它成为一种和解的姿势。

 

由此,艺术通过银幕上的死而获得永恒的生。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