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 Wong的影像创作,总是跟他在特定时期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从而巧妙地折射出他自身的经验。他的作品不仅是关于电影时间的记忆重构,也是他对艺术家当代成长经验的一种自传式再造。正如艺术家所说:“we are projected into an unidentifiable space and time where flashbacks and flash-forwards seem prone to occur”。
Ming Wong所面对的,是自我在世界镜像中与他人的短暂重叠。
1 Ming Wong没有执着于电影里的经典场景和意向,他的重新演绎,更多的时候是其个人日常经验与特定角色之间的感应。相比原作的主旨、剧情或是电影语言,Ming Wong对于每个角色自身在其“剧情”中的感知、意识和身体状态更感兴趣,因此,当观众试图习惯性的链接自身对于原作的记忆与眼前似曾相识的场景之时,或者找不到线索,亦或Ming Wong仿佛闯进你观影经验里的幽灵,附身式的出现在几乎所有的线索之中。Ming无意于拉近你我与那些尘封的经典电影之间的距离,反而是有意或无意在他仿佛后台演练式的表演中,引领那些电影的老饕们从对原作的记忆和情绪中跳脱出来。
即便并不了解艺术家创作的具体情境和Ming Wong的个人经历,突然与之遭遇的观者也并不会轻易的将眼前的作品理解成当下流行的“Kuso (恶搞)”。在Ming的创作中,既无意于膜拜“伟大”的电影,也对通过剖析或解构“经典”通向他途缺乏兴趣。
对于电影,Ming更像是在找寻镜像中的自己,并将自身投射进这全景式的幻影中。艺术家自身的主体与影像中角色的主体呈现出一种平行、重叠的“同体”关系,原型在此不再神圣不可侵犯,Ming Wong,艺术家本身在此也不再陷落在对他者的诉说中。平庸的时刻与精妙的瞬间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
电影幻像的光环逐渐消退,存在的光晕轻身登场
Ming Wong仿佛化身灵媒,让我们目睹了某种影像与现实间隙区域的反光。
籍由着不同屏幕上扮演经典电影里各种角色的Ming Wong-这个熟悉而陌生的第三人,电影原作与观众之间仪式般的二元关系在此消解。对于很多在中国那种自我组织,略带封闭,甚至偶发性的盗版影像滋养下成长的“电影爱好者”来说,Ming Wong的作品是一次极其有力的对于其影像知识体系和感知方式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