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求再卖
核对一下电话号码,之前那位顾客跟信息里的画廊,其实就是同一个主体,先看看画坛中人的市场意识。
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闻韶轩主罗渊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2004年,两位女士 在广州海珠区布艺 城开了个小小的闻韶轩加盟店。一天,有顾客来电 要找Y画家一幅六尺宣写意画,说是中央某首长看中,特意点名要的,价钱五万元。Y画家的工笔很有名,首长偏要写意,“也算别有慧眼 ”。接着,画廊本部又接到一个电话,要找一幅Y画家的六尺宣写意画,也是说中央首长点名要的。Y画家写意估计两万元也能拿到,岂不大有赚头?工作人员开始打电话找,有四尺宣的,有三尺宣的,有四尺斗方的,偏没有六尺的。
两天后,那位顾客又打电话来追,说北京方面要得急,可以加价到八万。肥肉当前,画廊直接找到画家,没想到对方不画。
就在这时,顾客又来追画,还表示愿意再加价!
画廊遂加大打捞的广度和深度,果然找到了一幅六尺写意。可当画廊约那位顾客来看画时,对方却不急了,说自己忙;画廊提出用电子邮件将数码照片 发给对方先睹为快,回答是没有邮箱;用特快专递把照片寄过去先看看?过了两天,对方终于把地址告诉画廊。工作人员只觉得地址很眼熟,好像看过广告资料,也是做画的地方。
两三天过去了,作品照片的事没有回音。这时,闻韶轩工作人员的手机突然收到信息,说某某画廊专营Y画家的画,尤其是其写意画,保证货源 充足。
核对一下电话号码,之前那位顾客跟信息里的画廊,其实就是同一个主体……
哄抬价格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作品在被估价数百万元等额拆分推出上市后,很快便被爆炒至过亿元的价格。
古代画家卖画明码标价,那叫“润格”。现在画家也是如此,只不过“润格”成了“艺术指数”,主要是通过拍卖 会交易录得。但有些画家为了抬高指数,不惜在拍卖市场上自卖自买。
小佑轩画廊的刘志强说,有的画家送画去拍卖,然后自己或找个托买回来,已成为人尽皆知的秘密。而只要有佣金,有的拍卖公司也十分乐意配合。甚至有的拍卖公司收取的并非佣金,而是之前说好的数万元价钱———因为有的画家把自己的作品价格哄抬到几百上千万,这样的话,收取佣金对画家来说成本也太大了。
至于是否真的成交了,没有人去追究。对艺术品市场价格的爆炒哄抬,似乎也没有监督。
艺术品收藏,其功能已经从修身养性、传家聚气之外,派生出了另外一大属性:金融投资产品。
如今,艺术品的金融投资产品属性正在被放大,甚至有特殊部门以特殊理由参与进来。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其作品在被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估价数百万元等额拆分推出上市后,很快便被爆炒至过亿元的价格……这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中国美协副主席许钦松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通过金融渠道,艺术品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好事;但艺术品尽管可以有其他属性,但根本属性还是艺术,“这(爆炒事件)说明我们的艺术品市场还很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