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此书出现很多极不准确的知识性错误。作为严肃的历史研究著作,这类错误绝对不能容许,但在本书中却堂而皇之地频频亮相。如第188页第四段“50年代,国家选派留学生分批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美术。同时,聘请苏联画家和罗马尼亚画家,分别在北京、天津、杭州执教”。事实上,当时并没有外国画家到天津来执教。天津的张世范、边秉贵曾到杭州浙江美院参加罗马尼亚画家博巴的讲习班,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本书作者就想当然地假想历史。再如第76页第二段,“马克西莫夫指导汇聚了19位当时中国美术界的青年骨干冯法祀……”,接下去却列出了22个人名。再如第178页第三段,“如明代的‘浙派’、‘吴门画派’、‘金陵画派’等”。金陵画派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在南京地区出现的一个画派,可是在这里却被移到明代。出现如此明显的知识性错误,真不知编者、著者、编审如何作为?
此书第48页第三段第一句,“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革命现实主义美术一统天下的时代”。第82页第一段,“革命现实主义美术的主旨,不仅仅是使艺术贴近现实,忠实地再现对象,而且,它要求艺术家要攫取生活中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典型事物,并使之完美化,用以鼓舞人民,教育人民,以益于社会”。这两处的“革命现实主义”都应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又一次有力地证明了该书作者的知识基础存在严重缺陷。
(五)此书结构紊乱,作者思维混乱,学术作风极其不严谨。
全书没有严密的整体结构,各章节、段落、语句之间关系散乱、失调,用词随意,不遵守基本语言规范。如导论题目《思维定式决定论》,使人不知所云,很难与本书的美术创作方法论研究联系在一起。思维定式指常规思维的惯性,在这里是指常规思维的惯性决定美术创作吗?故弄玄虚,使人云山雾罩。又如目录中第一章题为“20世纪:第一次历史性大错位(1905-1949)”,第二章题为“中国第二次、第三次历史性大错位(1950-1984)和(1985-1995)”。试问,第一章中的“20世纪”有什么必要?第二章中为什么又没有“20世纪”,反而添加“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大错位为什么从1905年开始?内文中并未有丝毫说明。第二章标题则明显存在语言逻辑错误,似应把年代分别放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之后。再者,“中国第二次、第三次历史性大错位”所能包含的内容恐怕不仅仅只限于美术吧,文风之不严谨可见一斑。再如,第一章第二节的标题“20世纪美术留学与创作方法论的异同”,是绝对的病句。“美术留学”和“创作方法论”,分属十万八千里远的范畴,怎么可能去比较异同?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三个小标题“中国文艺的革命现实主义与结论”,也是绝对的病句。
第二章第一节标题“第二次历史性大错位(1950-1984)”,下一级标题包括两小节,第二小节题为“‘文革’时期美术的创作方法论(1966-1976)”。那么,1977年至1984年到哪里去了?作者是这样安排的:
第二节
第三次历史性大错位(1985-1995)
一、过渡期的美术创作方法论(1977-1984)
二、“八五美术思潮”时期的创作方法论(1985-1989)
真是匪夷所思,1977至1984竟然可以被1985至1995涵括,而且1990至1995又没了踪影。之后第三节的标题是“整个20世纪的中国绘画创新思维”,但它是归属于第二章的标题“中国第二次、第三次历史性大错位(1950-1984)和(1985-1995)”之下的,整个20世纪怎么又被安排在1950至1995之下了?
再看第三章,标题为“美术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画家群体互动式的分分与合合”,副标题为明显病句。一个“式”字把这个词组推入了百般纠结之中,无法分析。再列举
下部分小标题:
第一节 西方美术在中国的“软着陆”与地域化形成
第二节 三大美术地域因素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上海地域化美术群体
一、上海地域化美术群体与江浙地区的归属
以上所列,在语言结构上均不完整,意义指向不明。特别是“江浙地区的归属”使人误以为涉及政治区域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