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每一笔都是神来之笔 2011-04-28 16:02:4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沈语冰 点击:
昨天下午,编辑郑晓特快专递寄来《另类准则》样书两册。乍见新书,喜不自胜,摩挲把玩,几乎不曾舍手;想到此书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个中甘苦,唯心自知。因特发前些日在川大演讲的录音整理,以为纪念。

提问:昨天施坦伯格刚刚下葬,今天就组织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我想问的问题是,我有一种感觉,施坦伯格在谈到毕加索绘画的意义时,还是非常模糊。刚才你提到方闻,他的书给我的感觉也是在分析作品的意义时,仍然非常模糊。而他的学生石守谦,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超越了方闻。我觉得他的整个规格,从内容到形式,再到意义,非常立体。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施坦伯格研究毕加索的时候,他在意义层面上非常犹疑不定。在这三个层面上,即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意义,反推过去的时候有没有恰当的可能呢?

 

沈语冰:你的问题太深奥了,如果我回答完你的问题,就不再是一个讲座答问,而变成学术研讨会上的一个前沿发布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潘诺夫斯基讲的三个层次,其实还是想在理智上说明问题,他不得不把它强行区分开来。其实我们面对一个图像时,很难说我们先只看形式,然后追问其主题或内容,然后再考察它的意义是什么,画家为什么要那样画等等。但是,西方人强烈的工具意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把只可意会的东西,一层一层讲的比较清晰。去年有一部电影,叫《盗梦空间》,讲的全是梦幻。大家都知道,梦是很虚的东西,西方人却可以做到一层一层又一层,把它落实到位。而我们中国人,则倾向于把一个很实的东西,弄的很虚很虚很虚,玄而又玄,谓之高明。所以,这就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工具的不同思想。我认为形式呀、内容呀、意义呀三个层次的区分,也只能作如是解。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施坦伯格分析得很好,也很微妙。微妙在于,他不是先告诉你这幅画的形式是什么,然后说这幅画的主题是什么,最后说这幅画的意义是什么。他对毕加索整个变体画系列的阐明,极为高明,我感觉到,其意义整个地包含在他的层层分析之中了。对此,读者是能够心领神会的。而刚才提到过的米契尔等人,恰恰想把这个意义弄一个方法固定住,认为传统的图像学还不够精细,要用更精细的符号学,更精细的手段来把这个意义逮着。我觉得这种追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问题恰恰也就出在这里。艺术最让人觉得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的意义永远也无法被固定住、被逮着。如果说艺术真的被我们的方法给逮住,说得一清二楚,那它也就失去了它的大部分价值。谢谢大家!

 

 


【编辑:唐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