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2011-04-29 16:07:43 来源:北京晚报 点击:
备受社会关注的“范曾状告郭庆祥”案,4月22日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原、被告双方均由代理律师出庭。此次被范曾告上法庭的还有写过批评文章的上海画家谢春彦和上海《文汇报》。

 

原告:文章给范曾的精神造成了伤害

 

范曾的代理人在法庭上表示,尽管两被告文中没有点名,但种种表述足以让公众推定出所批评的就是范曾。经网络广泛传播,降低了范曾的社会评价。72岁的范曾,因看到这些文章,出现精神烦躁睡眠不好的症状,曾3次到医院就诊。

 

范曾的代理人还在法庭上首次公布了范曾受到精神伤害的证据——范曾在2010年7月15日至7月20日的诊断病例,医生对范曾就诊原因的表述为“食欲不振,入睡困难,烦躁不安两天”,诊断后医生给的主要建议则是“低脂饮食,注意改善睡眠”。

 

被告:内科诊断何以说明造成精神损失,范曾入院与被告的文章毫无关系

 

郭庆祥的代理人认为,原告所举的证据只是普通医院的一般内科诊断,而不是精神科专家的专业诊断,即使是一般的内科诊断,也和被告的文章毫无关系。一是时间不对,原告就诊时间是2010年7月15日,医生明确诊断原告就诊的原因是“食欲不振,入睡困难,烦躁不安两天”,就此表明原告是从两天前的7月12日才开始“食欲不振,入睡困难,烦躁不安的”,而郭庆祥文章的发表日期是5月26日。这足以证明,原告的症状和郭庆祥的文章没有任何时间上和病理上的关系;二是,医生的治疗建议是“低脂饮食,注意改善睡眠”,由此证明,原告的病情是不良的高脂饮食习惯和不良的作息习惯造成的,这也和郭庆祥的文章没有任何关系;其三,7月20日的就诊记录,经过5天的药物治疗,原告“睡眠改善,能持续睡觉4小时,食欲好转,情绪稍稳定,急躁易怒改善,记忆力好转”。可见,原告的普通病情经过5天的普通治疗已经基本痊愈,这更加证明原告的病情和被告没有任何关系。

 

原告:原告的社会评价降低、给作品的出售价格带来了负面影响

 

范曾代理人称:《文汇报》发表的文章先后被众多主流媒体转载,导致原告的社会评价降低,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已构成了对原告名誉权的严重侵害,并给原告造成极大精神痛苦,也给作品的出售价格带来了负面影响。

 

被告:原告的社会评价不但未降低,作品拍卖还连创佳绩

 

《文汇报》代理律师称,根据有关司法解释,社会评价降低是构成名誉侵权的必要条件之一。正常的艺术批评和艺术争论并不会降低艺术家的社会评价。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家的创作风格等,本身就应当允许批评家和普通民众进行评价。更何况在涉案文章中,作者均未对原告指名道姓,要不是原告自行对号入座提起诉讼的话,一般社会公众根本不可能从涉案文章中直接联想到原告。

 

而且事实证明,涉案文章刊登后,原告的社会评价不但未降低,反而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和评价。在学术领域,去年12月原告受聘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在艺术市场,去年11月原告作品在2010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连创佳绩。其中,《竹林七贤图》的估价在人民币320万元到520万元之间,但最后拍出了1568万元的高价。当晚共推出范曾的画作40件,无一流拍,总成交价逾8000万元。

 

争论焦点<<<

 

照片举证“流水线”作画

 

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两篇涉案文章,均披露了某画家的“流水线”作画方式。郭庆祥此前曾表示,他所说的“流水线”作画,即画眼的连续10张画眼,画手的连续10张画手,画脚的连续10张画脚……层层“装配”、成批生产,依此类推,犹如流水线一般。他曾花200多万元订购了范曾200张画,拿到第一批画后,发现题材与技法严重雷同,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后来去范曾的画室看,发现范曾把10张宣纸挂在墙上,跟工厂生产线一样,“这哪是画画,分明是在画人民币嘛。”

 

在郭庆祥提交给法庭的答辩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评论文章中,我想表达的观点是:真正合格的艺术家要把主要精力放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我在文章中描述的在美术创作中的浮躁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现在范曾主动跳出来,认为说的就是他自己,更加能说明我在文中所指出的艺术创作乱象是完全有事实依据的。范曾以此把我告上法庭,那么我就可以明确指出范曾就是‘流水线作画’现象的典型代表。这种流水线下来的成批产品,根本就不是艺术创造,而是彻底的‘伪艺术’。这些‘伪艺术品’侵害了包括艺术品收藏者在内的社会公众的利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