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重每一场展览、每一次拍卖的成交额、交易量,但我们更看重的,是当代艺术社会感染力的提升”
记者: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在您看来,当代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应该怎样定位?
董梦阳:当代艺术的概念,主要是从发展时间和表现形式上去界定的。它是表达当代人的所思所想的艺术形式。因此,当代艺术一定要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我国,当代艺术起步晚,创作模式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创作,正努力与当下的大众文化经验相契合,使自身更具人文关怀,更加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记者:很多人对当代艺术心存距离感,甚至把颓废、压抑、讽刺与当代艺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误解在您看来,原因何在?
董梦阳:艺术家们会根据社会心理的变化,对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探索。这种探索,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开拓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另一方面,也往往因缺乏共同的审美标准而不能很快被大众接受,一些艺术家的个性化表现甚至脱离公众,走向极端。具体到当代艺术,首先,它的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容易产生与传统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差异甚至冲突的元素。其次,由于社会历史的诸多原因,我国在艺术普及和推广过程中,出现过空白期,影响了人们对艺术循序渐进的认知和接受过程。
记者:那么,对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董梦阳:一是加强普及。可以通过大量的展览、讲座,以及各种交流体验的方式来告诉大众,什么是当代艺术,什么是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我们看重每一场展览、每一次拍卖的成交额、交易量,但我们更看重的,是当代艺术社会感染力的提升。所以说,我们作的不是“秀”,是普及、是教育。
二是完善表达方式。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艺术家需要基于今日感受进行创作。因此,当代艺术要更加注重与时代特征、社会热点、民族和地域历史文化主题相结合,作品表达方式要更具亲和力,更接近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