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都适应不了官场规则 2011-05-07 13:29:54 来源:中工网 作者:甄澄 点击:
“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自从2006年起已成功举办五届,今年举行的第六届更是吸引了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机构参展,参观人数近5万。当代艺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中国的当代艺术处于一种怎样的发展状态?博览会负责人、“艺术北京”执委会执行总监董梦阳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和流派,都无法脱离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观念,很多错误想法和做法不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形象”

 

记者:有评论家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某些机构为了获得“国际身份”,鼓吹超越民族、国家利益和文化意识形态,更有甚者,在各类展览中去实践“去民族化”、“去国家化”。对此,您怎样看?

 

董梦阳:中国的当代艺术一定要肩负起社会历史责任。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再具天赋的创作,获得再多所谓的“认可”和“共鸣”,也一定会被抛弃,成为糟粕。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和流派,都无法脱离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观念。我们对当代艺术的认知和评价也要多看主流主干,不要刻意放大支流末节。很多错误想法和做法不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形象。

 

记者: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期,中国的当代艺术能扮演什么角色?

 

董梦阳:中华文化在全球的推广,需要更多的能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并引起共鸣的表达方法和渠道,在这方面,当代艺术显然具备天然优势,因为它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是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家蔡国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运用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来创作作品,在国际艺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上海APEC会议的焰火表演,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脚印”,蔡国强的成功,显示了当代艺术与中华文化对接的深厚基础。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