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要注重碑帖结合 2011-05-11 11:08:41 来源:天津网 作者:王联合 点击:
碑和帖是书法的两个体系,皆为世之瑰宝,作为后学者要选其所爱,择而学之,不可重碑轻帖或扬帖抑碑,特别是在书法创作时要注重碑与帖的有机结合。

碑和帖是书法的两个体系,皆为世之瑰宝,作为后学者要选其所爱,择而学之,不可重碑轻帖或扬帖抑碑,特别是在书法创作时要注重碑与帖的有机结合。

 

学习书法源流要清晰。所谓“源”是指古人的作品,代表一种成就较高的名碑或名帖,学书当以源为主。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绚丽多姿的时期,其书风古朴自然,童心不泯,无拘无束毫无后人那种张扬跋扈之气,这是一种清净无为的境界。古代传东西是土壤,只有在这块土壤中才会产生参天大树,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在传统上进行吸收和继承。碑是刻石的总称,即在石头上刊刻书法作品。帖的本义是尺牍后衍生为帖学的。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北碑南帖”论说:“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碑崇尚的是“壮美”,强调以茂密为宗,主张意势舒长,其效果是给人一种高亢、昂扬奋进之感。帖则注重萧散淡雅,以书卷气表现出温润、沉着、含蓄和舒展。帖学历经千年沿革和发展,从书信、笔记、至诗笺扇面以至于中堂条幅各种艺术灿烂。“北书以骨取胜,南书以韵取胜;然北有北之韵,南有南之骨也。”《气概-书概》对北碑和南帖的持论最为公允。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碑和帖在风格上相异迥然,他们既对立,又统一,不是你死我活的仇家,碑和帖可以互补,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名帖名碑皆为世之瑰宝,要永取不竭。发展贴学不句忽视碑学的存在,提倡碑学也不能以牺牲帖学为代价。碑多以方笔为主,难以贯气;帖以圆笔为多,难于沉着。碑帖在美学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高谁低。碑学在发展中应逐步吸收帖学的文人气质,以书卷气充实其内涵;帖学也宜兼容学熟中求生,巧中见拙。碑的果敢、挺劲和帖的含蓄、温润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否定自己,磨砺自己、更新自己,这就是一种创新的思路。

 

创新是书法创作的生命,没有创新书法便不能发展。我们学习书法应走碑和帖结合之路,我国历代书法家及其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样遵循一条历史的规律,给书法创作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其核心点,就是他们都是用功于碑,强调的是以碑为主,兼容帖学。从中可见学习书法应该明白帖是正脉,自帖入渗以碑为法才是真正意义的结合。也就是说,以帖为本,以碑为用的进行创作,既保持帖学的潇洒和流畅的同时,遗貌取神地吸收碑的雄强、浑穆以及民间书法的率意和质朴,这样的书法创作应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学书以帖为格,渗以碑不拘流派也不能盲从世俗。近代林散之先生把握了帖学中的蕴藉典雅和流美畅达的美学特征,并以自己对线条的独特感受能力融触碑的劲健、挺拔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神韵兼备,清逸静雅的独特之风。学碑也好,学帖也好,或碑帖共融,落脚点在于淘醉自己的风格。应追求“挺不失润,韵而神超”的书法境界,吴玉如先生曾说:“雍容中和之度,神秀凝重之器”。将晋人与魏碑融为一炉。因此,写字既要有晋人的清醇,又有碑的意味,兼有优游和斩截,同具秀逸与端凝,要非常协调地将碑和帖运用于自己笔下。笔者认为,可视为强化了的帖,雅化了的碑,融合一起是为今后书法发展的方向。

 

 


【编辑:唐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