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需要世界水平的营销策略(3)
在这种奖励学生变成老师的封闭性循环的杂志当中,不可能主张艺术家的目的在于用作品换取金钱。因为老师们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日本的美术杂志,不过是为了重复美术学校活动的燃料而已。
不管是艺术家、作家还是评论家,大家都一个接一个成了学校老师。很讽刺的是,在日本靠艺术或知识维生的人,能够扮演社会中的某一齿轮功能的舞台只有学校。但如果文化人的最终目的地只是大学教授的话,就算他们对年轻人谈论梦想也没有用。
“现在的年轻人做的事情不行啦!我们以前的梦想可都是如何、如何……”被大学机构所保护的表现者就算再怎么谈论梦想,也真的只是“梦想”而已。
近年来,创业者有被捧成大众偶像的情况,也有被很多人讨厌的情况;我想是因为他们实现了梦想。如果有种经营方式可以证明梦想如何被实现,老师跟学生们几十年来在居酒屋干杯倾吐的梦想,就在这瞬间都被毁灭了。
战后数十年日本艺术世界的局限在于“大学教授的话,像是封闭在日本的酒场艺术论坛”,而不被认同。
只是,艺术家像被饲养惯的家畜一样也可以生存的日本美术结构,也许是将最安稳的幸福具体化的世界。
如果要做区别,便会产生赢家与输家。
只要在竞争社会就会有结果,不管是赢了还是输了,终点都会到来。到底是没有终点的家畜世界比较好,还是有终点但是可以一试实力的世界比较好?这几乎就像是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一样的幸福选择,要选择哪一边是看每个人预设的目标。
在刚进入美术大学时,相信有很多学生是喜爱美术的。明明想在美术的最前线竞争,却在无法接近艺术核心的状态下就被社会所放逐了(嗯,这些学生自己也没有自觉吧)。喔,应该说有不断增加的美术学校教师职位在等着他们。
我就是将美术大学当做反面教材而存活下来的,自己找到了艺术的核心,但我所发现的是“艺术创作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个的话,不管什么样的技术也派不上用场。
只要知道目的,再有就是远离文化人或知识人动不动就说出口的“话是这么说没错……”这句话,大胆放手实际去行动,这才是能通行于艺术世界的胜利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