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象—王林旭北京画院画展研讨会 2011-05-14 17:41:3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2010年11月17日王林旭画展研讨会在北京画院举行,主持人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院长唐勇力先生。今天到会的专家学者有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先生,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小可先生等。

彭立明

 

彭立明:我是学习书法的,学习书法非常传统。我也搞一些美术评论,所以跟画家很熟。首先祝贺林旭先生的这个展览能收到这么好的效果,能给大家带来这么好的话题和这么多的思考。我对林旭先生早闻其名,感到他很传奇。去年跟他见过两次面,还是很多的了解,只是觉得这个人很率真,很谦和,还有不失中华文人的气质。应该说林旭先生传承了我们儒家文化的修养。看了今天的画展以后,确实跟大家感受一样,很惊叹!我的第一感觉是作品很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很有亲和力,能够吸引大家,能够让大家找到共同的话题。这里边有文化内涵。我们常说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这方面林旭先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方式方法,也显露出极强的创作欲望和才华。我觉得他一直在思考、追求、探索,其实践的成果就是所说的超象。我觉得超象是在超意识的探索中的变化,在偶然中追求一种自然,于无形中找一种有形的东西,这个效果刚才大家谈得非常到位和透彻。他的这些东西很自然,也不可复制,很具有装饰性,这种装饰性很打动人。无论是色、墨、还是色彩搭配,都很自然也很舒服。作品在抽象和具象的关系把握中,没有失去东方艺术的特性。透视关系和画面组合都确确实实地带了他的一些思考。我们强调艺术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否认传统,也不压抑创新,百花园中各有各的特点,我想王林旭先生找到他自己的创作方式,所以我们应该给予祝福,谢谢大家。

 

唐勇力: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研讨会的发言基本上就到这里,还有一些朋友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很抱歉。如果想表达自己情感或看法,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说写个短文,或者跟林旭先生直接交流。希望在座的所有朋友在看了画展都能说出对画展的感受,留下宝贵的意见。今天我们整整用了两个半小时进行研讨,共有16名专家发了言,大体每个专家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发言都很精彩,谈到了自己的看法,对林旭先生的作品作了点评,非常中肯而深刻。在这里我代表林旭先生对大家表示感谢,最后一点时间留给画展主人林旭先生做一个致词吧!

 

王林旭

 

王林旭:向大家鞠一躬。各位专家老师,学者朋友,你们对我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深受感动,我谢谢你们!

 

我51岁了,今天的研讨会是我40余年来的艺术生涯中的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情,再次向你们表示感谢!感谢为届次画展的主办单位,感谢北京画院全体老师感谢王明明院长,更要谢谢主持人唐勇力院长,吴馆长和小可老师对举办这个研讨会的支持。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土孩子可以说是光脚走出乡村,走到今天的,多年来,我的进步一直伴随着感恩。我要感谢社会对我的接纳,国家对我的培养,前辈对我的引导,恩师对我的教育,母亲对我的栽培,朋友同学对我的支持,感谢我的夫人李林和孩子对我的帮助,大自然给我带来的灵感、情操和启迪。

 

我本身就是一个“超像”,从小与众不同,天性特别,喜欢思考,做事经常别出心裁。喜爱画画似乎是我与生俱来的一个天性。小时候的我在未经启蒙时就喜欢画画。当时,我曾经把村里的整整一条街和我家住的胡同当成了自己的“画室”,一个房子接一个房子地在人家房屋的墙上作画,就连新房子的白墙也成了我创作的“画板”。我的工具是,铅笔、粉笔、炭火棍……只要能涂上去见色的东西都成了我的画笔。画的题材更是异常丰富,主要表现的乡亲的生活图像、山水、花鸟、怪头怪脑的艺术符号……想起什么就画什么。对我的这些作品,村里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为此我有时会挨批,有时会受到长辈的鼓励。我母亲是教师,她知道孩子萌发的艺术爱好和想象力不能扼杀。为了取得乡亲们的谅解,她经常会在我完成了新的“系列作品”后拉着我去一家家地去道歉,还帮助人家重新刷墙。但往往是母亲前脚刚回家,我后脚就又跑出去开始了自己新一轮的“大墙之作”。县里和公社里有领导听说此事,专门到村里来“观摩作品”,看完以后人家大发感慨道:“这是乡村的艺术之墙啊!”还破格让我参加了公社文化站的儿童美术小组。故乡的广阔天地给了我最初的艺术启蒙,那就是生命的本色和性情的天真,是他们使我走了这条艺术之路,并一发不可收拾。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