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2011-05-16 10:39:20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吴永强 点击:
曾梵志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之一,在以往20年间以其极具张力的绘画作品享誉国际艺坛。不断演变的风格和图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批评家和收藏家持续研究和跟踪的对象。解读曾梵志的作品风格来源,是本文最重要的目的。

James Ensor, Belgian, 1860-1949
Intrigue, 1911
Oil on canvas
H. 37 1/4 in., W. 44 1/2 in.
Gift of Mr. John Sargent Pillsbury 70.38

 

曾梵志作品解析——曾梵志的手与埃贡•希尔的手

 

恩索尔得到了一个绰号,叫做“面具画家”。从小,恩索尔就对面具这个东西再也熟悉不过了,因为他的母亲和亲戚合伙开了一家礼品商店,货架上摆满了这种佛兰德斯狂欢节上的玩具。他以面具形象创作的最典型作品,要算《1889年基督进入布鲁塞尔》。这幅画是1888年画的,却安了一个来年的名字,表示他对一个肮脏世界的末日预言。画中,一个有佛兰德斯背景的狂欢节,挤满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大家戴着面具,簇拥着基督前行,你挤我我挤你,五颜六色,吹吹打打。可是,好像人人都心怀鬼胎。呆滞的群像与艳丽的色彩和急遽的线条,构成强烈反差,气氛显得既冰冷又躁热,简直令人羞愧。在这里,基督教主题成了一种反讽,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态度。在这个冷漠的狂欢节上,充斥着淫亵的欲望和感觉的迟钝,那正是人性压抑的现代征候。

 

恩索尔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包括油画、版画和素描。它们多数是对现代幽闭症的挖苦的表现。即使是表现“死亡”,也还是在反映一个不正常的活人的世界。

 

恩索尔的重要作品,还包括《面具围绕着艺术家的肖像》、《死亡之舞》、《骷髅为绞死者的尸体而战》等。这些画用胡乱跳跃的色彩、颠狂的线条、沸腾的人群和拥挤的场面,破坏了和谐。在追求形式自律性的浪潮中,恩索尔走了一条相反的路。他以对形式原则的有意践踏,出色地表现心中的幻像和黑色幽默的主题。画面的空间和色彩统统好像被地狱的幻想和冷嘲热讽的火焰所灼烧,正在熔化和变形。他的艺术正是以杂乱对应着杂乱,以颠狂对应着颠狂,以压抑对应着压抑,以大智若愚对应着真正的愚蠢,从而成为绝妙的表现主义画面,也成了20世纪幻想艺术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驱,最后成了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近祖(说远也不远,干脆评个近祖算了)。

 

【相关阅读】

曾梵志作品解析——曾梵志的手与埃贡•希尔的手

 


【编辑:丝丝】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