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回来,画回来了
学员们无法忘记1957年马克西莫夫离开中国的依依不舍。“走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他在飞机上擦眼泪。”
“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方希望马克西莫夫说中国坏话。他跟中国感情好,不愿意说,甚至被怀疑是中共收买的间谍。在学术上也有争论,借此把他调出了苏里科夫美院。”郭安说。因为爱中国,马克西莫夫成了苏联右派。
佟景韩说,“1962年,侯一民在莫斯科偶遇马克西莫夫,他说人家把他叫做‘中国马克西莫夫’。”1984年佟景韩在莫斯科也是很不容易才找到他。“他首先就拿着有马训班报道的《人民日报》挨个问我学生们现在怎样,然后就告诉我在中国那两年是他一生中教学创作工作中最宝贵的两年时间,是他最幸福的时间。”
拜访过马克西莫夫的张宝洲也说:“我向他介绍了中国美术界的情况,谈到了他的学生基本都在国内美术界担任着领导工作。当我说到他在中国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并且已经被写进了现代中国美术史时,老人显得有些惊讶。”当时马克西莫夫和妻子每人每月只有2500卢布退休金,仅够维持生计,来中国已是奢望。
1993年,马克西莫夫去世。两三年之内,他的夫人和生在中国的小儿子阿廖沙也相继去世。“他的小儿媳把继承下来的遗产带到了德国。” 2001年,筑中美术馆馆长郭安听说德国一画展有马克西莫夫的油画,经多方打听,与马克西莫夫小儿媳接上了头。有俄罗斯情结的郭安将马克西莫夫的80幅画带回了中国。“魏传义非常想收藏一幅老师的画,我让了一幅《牡丹花》给他。靳尚谊也从别的地方收藏了一幅《考古学家》。”郭安说。
马克西莫夫的画也在拍场上不断回到中国。2004年12月,他的《齐白石老人》拍出35万元,《打春场——系列中国》拍出132万元。而1957年的《祖国来信》,更是在2006年拍出330万元。
台湾的山基金会也收藏了几十张马克西莫夫作品,但收藏马克西莫夫作品最多的还数蔡国强,共260多件。“他所有在中国时代的作品,他的太太和儿子们都不断地卖给我,帮助我建立起一个马克西莫夫完整的档案。收藏老马的作品,就像在‘收拾’自己的回忆,是两个不同时代艺术家,两个同样出生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家在命运上的对话。”蔡国强说。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