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媒体报道 2011-05-30 13:18:2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高岭 点击:
价值观问题只有在艺术作为一种象征形式被带入到社会运用领域里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换句话说,价值观问题只有在对同一社会内部的不同艺术象征形式之间或者不同社会的艺术象征形式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时候,才会突现出来。

价值观与文化认同

 

价值观不仅与世界观和人生观紧密联系又各不相同,而且在现实的情境中,还与不同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文化利益而言,就是价值观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也就是,什么样的文化对于特定地域群落中的人最具有价值。比如,中国山水画表现出的高远的自然风貌和空灵的人生境界,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人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中国画的审美趣味产生出一种文化上的认同。

 

对这种文化认同,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描述,叫做“想象的共同体”。他谈到不同民族文化互相发生碰撞和交流的时候,总是在脑子里想象出一种同民族内部共同认同的文化模式,以此来与外来的或者强势的文化模式相抗衡。 必须看到,所谓想象的共同体,其在思维模式上只注重共时性的空间稳定,却忽略了历时性的时间变化。我们总是想象每个人内心的精神家园,好像这个家园从来就没有变化过,就那么永恒地占据着我们的内心。其实,它的不变,是你构想出来的,是你在内心不希望它变化。古希腊文化艺术,被马克思比喻成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是说我们后人对先人创造的崇敬,但决不是一陈不变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想象性建构。可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时代和阶段对家园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对文化共同体的理解是存在着差异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的文化认同,就其文化的社会利益而言,往往与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联系在一起。就是说,讨论文化艺术价值观问题,必须廓清与民族国家认同方面的关系。这是我们最近十几年来在讨论民族化和国际化,或者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时候,经常会面临的问题。一个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本土文化认同和民族国家文化认同是不是一回事?笔者认为,不是一回事,两者不能简单地互换,不可以预先设定民族国家范围内文化的同质性和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的异质性。我认为要做仔细地区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的内部文化并不是同质的,而是存在不同文化的。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50多个民族的国家里面,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讲有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与此同时,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文化之间,又存在着分享同一种文化认同的现象,就是有很多国家其实在分享着共同的一种文化。这在欧洲的很多国家是这样的,欧盟能够成立,就是因为他们同时分享着一种文化,有一种共同文化的认同。

 

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中不少人总是在思维模式上认为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体的,无视民族国家内部文化的差异性,强行划归为单一的文化模式,以致于在对文化模式的理论研究方面,总是希望整合出一种代表单一民族国家文化的理论,来“颠覆”或者超越非中国的异域文化,这种简单和草率显然同国家与国家之间所谓强权文化一样,存在着出现一种新的强权文化意识的危险,是民族主义意识的先兆。笔者可以理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个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其份内的职责,因为每一个知识分子渴望在文化上有所突破和建树,否则也许要“无颜以对后人”。但是,一旦运用到社会层面特别是国家战略层面是,则要格外小心。这里面有可能会形成一种民族主义色彩的新的文化自负和强权。

 

建立在这种想象层面的文化认同的价值观,仔细分析起来,在思维模式上,还与其背后本质主义的观念有着密切关联。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学术界就开始关注美国学者萨义德后殖民批判的“东方学”和“东方主义”的思想学说。中国不少知识分子在为以萨伊德为首的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拍手叫好的同时,却又悖论式地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本质主义的价值观、身份观、民族观。把本土的中国价值和经验绝对化了,实在化,甚至于不变化。不变化就是稳定化。以此来与西方的文化强势相对立,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二元对立。实际上,萨义德是最不主张本质主义的。在萨义德后期,在他去世以前的很多访谈、采访里边,他说他的观点经常被别人误解。 也就是说在批判西方强权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时候,他的思维方法在提醒我们,我们要借鉴和学习的不是他如何痛快地批判了西方,而是如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自身的方法,这才是萨义德最大的贡献。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