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前夕气氛热烈 2011-05-31 15:24:5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王小箭 点击:
我和李一凡关于“遭遇现代性”的讨论可以分为两大问题,一个是中国不同地区遭遇现代性在艺术上的不同表现及其地域文化原因,一个是中国遭遇现代性在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本文就是谈后一个问题。

1、85美术思潮的持续时间是1985年到89大展

 

2、85美术思潮打破了几乎所有“变异的现代性”设置的艺术禁区,特别是对西方现代主义这个禁区,通过群体艺术创作与群体宣言,集体确立了前卫艺术在中国的正当性,尽管离合法性还差得远。

 

3、开启批评家时代并显示了媒体的重要性,涌现出一批批评家和《中国美术报》、《美术思潮》为代表的艺术媒体。

 

四、 新运作系统的建立(89大展至改造历史大展)

 

这个时期最响亮的字眼是“策展人时代”,批评家全面转策展人。所谓策展人,就是展览的运作人。吕澎的研究生蓝庆伟在《画刊》上发过一篇题为《历史与责任——对中国早期策展和策展人产生的历史考察》的文章,清晰地梳理了策展人在中国产生的历史,也把握到89大展这个历史转折点,只是没有给与足够突出的位置。

 

89大展既是85新潮的全面展示与终结,也是策展人时代的开始。从珠海幻灯展开始,这个展览经历了艰苦漫长的策划与实施过程,如果从高名潞首次在美协会议上放他收集的幻灯片算起,展览的酝酿期几乎贯穿了85新潮的全过程。之所以把这个展确定为新运作系统的建立的标志,是因为它包含了两项商业运作,一项是成立了作品销售部,一项是拉到来自宋伟的赞助资金,使第一次给了资本话语权,从此资本的话语权便在策展人的支持下逐渐膨胀,直到使批评彻底失语。尽管从89大展到《改造历史》大展有数不清的展览、作品和艺术主张,但套用栗宪庭的名言,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运作,甚至很多艺术家认为展出的不是自己的作品,而是策展人的作品,而策展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能够提供展览的学术定位,而是能找到钱。

 

这里,我无意批判资本的介入与话语权,如果批判,那是对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批判,这是本文无法承担的,而且已经有无数批判在先了。我想说的是,反变异现代性的艺术需要配套的运作系统,包括策展人、艺术机构、艺术媒体、投资人、收藏群体乃至艺术家聚居区。这正是批评家全面转策展人、资本全面介入、艺术媒体蓬勃发展、艺术机构和艺术区遍地开花并急速膨胀的原因。在此期间,很多展览与艺术样式都推出“全新”的理念,都号称超越85,但基本上都是更符合商业和媒体炒作的“标题党”,如果有实质性,栗宪庭的“重要的不是艺术”就不会成为一代名言,经久不衰的四大金刚也不会两个是老85(王广义、张晓刚,都是50后),两个是老圆明园(方力钧、岳敏君,都是60后),大牌策展人也不会大量来自85时期的批评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