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弥漫”的三个关键字释义 2011-06-06 13:27:2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马钦忠 点击:
原弓于2011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空香6000 m3——大于6000 m3》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作品,似乎是中国馆之“主题”的直接释义。我特意挑出3对词语加以诠释。

原弓 《空香6000 m3——大于6000 m3》现场

 

原弓于2011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空香6000 m3——大于6000 m3》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作品,似乎是中国馆之“主题”的直接释义。我特意挑出3对词语加以诠释。

 

中国馆的“寒酸”与“充满”

 

在古老的水城威尼斯以步行作为城市空间尺度,当代人会明显感到不适应。虽然本岛可谓弹丸之地,但对习惯于以现代交通工具代步的我辈,奔波于各地看展览真可谓是辛苦之极。每晚回到住处,双腿发酸,两脚麻木。但纵观整个展览,最鲜明的感受一是主题展,一级国际潮流,装置、影像、图片占主要地位。国际大牌明星邀约展品散布主题馆周边。二是国家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的划分对比鲜明。第一世界,豪华奢侈,作品单纯直接,第二世界拼命向第一世界看齐,不论是民族风格还是地域问题,坚持用“西方主流”诠释其精神内涵。第三世界是既努力向第一世界看齐,又颇情不自禁白言语。三是商业气氛浓郁。国内政府官员每每大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应以威尼斯双年展为范例,看看意大利人是如何巧妙处理艺术与商业关系,艺术即商业之道的辩证关系。

 

我为此陈述,目的在于说中国馆,其鲜明特点就是“寒酸”,6000 m3的空间多为油罐之“文物”所占据,展览之“空间”倒成了“见缝插针”的补充物。此之“国家馆”在我所看之30余国家馆中最为狭小,与我泱泱5000年文化古国实难沾边,还与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惊世骇俗地不相称,与老牌“帝国主义”之英美法德自然难以相提并论,与新科晋升之资本主义富人行列韩国、巴西之类也不可伯仲。

 

幸好,有原弓这件“空香6000 m3”,作品与水雾携带香雾渐渐充满空间,渐渐让置身其中的人、物、展品消逝殆尽。白如香雾。空如幽谷。咫尺无涯。我们因为“空香”而选择了这个被墨索里尼时代的油罐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的场所。我们因为“空香”而杜绝了关于“寒酸”的国家馆的解释。

 

我们因此脸上有了更多的“面子”。

 

东方精神与空间之“空”

 

“空香6000 m3”还有更有趣释义。所谓“东方精神”是什么呢?原弓的这件作品可备一说。“空香之空”乃空无一物,乃无物不在其中。海德格尔之“在”与“在者”亦尽现此之真谛,所谓“空”,万物皆为“无”,所谓“无物不在其中”,伸手可触,嗅之俱在,揽之却“无”。东方精神之道尽现与此。

 

3,“场所”与艺术的乌托邦

 

“现在感”可谓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现在感”就是与文化语境、现场物质环境的符号承载,形成“场所”互动,离开这个“场所”又会引申出不同的诠释内涵。原弓的“空香6000 m3”室内与室外,恰好形成既互相补充、申发,又形成不同空间环境的语义衍生。

 

室内因香雾弥漫而渐渐让6000 m3的空间成为视觉上的同质性空间,人与物、距离和尺度完全消失。而户外花园的香雾“弥漫”却渐渐赋予蓝天与绿茵构成的花园强烈的乌托邦气质。一股源于自然的神来之气,讲叙着一篇古老的由马可波罗口述的东方传奇。

 

当整个中国馆五个人的作品即潘公凯、杨茂源、梁远苇、蔡志松和原弓的作品,与整个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的众多的艺术作品相比,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当代的艺术显然还较薄弱,不要以为有几个艺术家的作品拍卖拍到千万元人民币,中国的当代艺术就很成熟了。毫不讳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期待,下一次的国家馆能有更好的作品面貌和更好的真正体现国家形象的场所。

 

好在我们已经开始,未来一定美好!

 


【编辑:曹茂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