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举:“泛波普主义艺术”之我见 2011-06-07 10:06:5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王昭举 点击:
“泛波普”概念的提出,和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当代审美的泛化、艺术的通俗化、艺术的综合化等发展趋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所谓“泛波普艺术”的“泛”,指的是一种超越传统而狭隘的本体论波普观念,走向更为宽泛、博大的综合式、开放式的波普概念,传统波普的概念只是包含了大众的、时尚的和商业的绘画形式, 无论是在材料、技术手段,还是在美学观念、文化意蕴上都比较单一、狭隘,它追求的是一种单极、线性的艺术逻辑和美学理念,而泛波普则是具有多维性、多元化(多样化)、开放性的波普概念,它不仅包含传统波普概念中艺术样式,还涵盖了立体波普造型的艺术,比如装置波普艺术、现成品波普艺术、大地波普艺术、观念波普艺术、行为波普艺术、多媒体波普艺术等等。

 

“泛波普”概念的提出,和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当代审美的泛化、艺术的通俗化、艺术的综合化等发展趋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泛波普”意味着在当代大众审美空间的泛化前提下,以一种宽泛、包容和多元的评判标准来重新审视波普艺术不断变革和拓进的趋向,它表明当代波普艺术已不是封闭、独立的艺术样式,它日益与相近的姊妹艺术彼此交融、相互影响,这说明对“泛波普”概念的定位,必然是跨界的、整合性地研究,也就是说必须要把当代波普艺术置放于当代泛文化、泛审美的大背景下予以反思,把相似而又不同的艺术门类加以融会、统一,在多元化的视点将波普艺术与其它艺术新样式彼此比较、印证,同时也在不同文化和不同艺术样式的对接与整合中发现新的波普艺术生长点。这种“泛”,并不是空洞、混乱的拼凑。它是在泛文化、泛审美的趋向影响下产生的新的波普艺术观念。

 

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随着现代大众传播手段的迅速普及,随着大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随着大众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娱乐要求的升高,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开始崛起。大众文化目前已经渗透到生活和艺术的各个领域,包括时装、服饰、旅游、广告、选美、影视、音乐、舞蹈、美术、通俗文学、肥皂剧等方方面面,成为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组成部分。大众文化的崛起已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客观事实。大众文化是适应新的时代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新型文化,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特定的精神内涵。它具有五个基本特点:第一,它是一种依赖大众传媒的信息时代的文化;第二,它是一种消费型的文化;第三,它是一种市场文化; 第四,它是一种与国外接轨的世界性文化;第五,它是一种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

 

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美学也摆脱了神秘、高雅,开始走向日常化、生活化,这种日常化、生活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指的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运动;其二,指的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在艺术反文化的发展中,在19世纪中后期的先锋派艺术中,生活方式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既关注审美消费的生活、又关注如何把生活融入到(以及把生活塑造为)艺术与反文化的审美愉悦之整体中的双重性,在一定程度上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消费、对新品味与新感觉的追求、对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的建构联系起来;其三,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影像在当代消费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像生产能力的逐步增强、影像密度的逐步加大,使它所涉及的领域无所不在,影像将我们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真实与影像之间的差别消失了,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同时出现了仿真的世界和后现代文化。

 

美学的泛化和俗化,导致由审美向审丑、从美到非美的蜕变。美和艺术正在告别传统的优美、崇高、悲剧等范畴,走向荒诞、丑陋与消费。在流行艺术的大举进攻下,精英艺术开始向流行艺术靠拢,二者已不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互相渗透,甚至长期受到压制的流行艺术开始凌驾于精英艺术之上;

 

由于流行艺术的冲击,导致了传统美学的审美阈限、艺术疆域的根本改变。新的美学样式的出现,使传统的美与艺术的外延边界不断地被侵吞、拓展,甚至是被改变。这是一个美学扩张的时代,审美内容、读者趣味、艺术媒体、传播途径都在发生一场巨变。美和艺术的选择比以往更自由、更广泛,美与科技、美与环境、美与商品、美与传媒、美与劳动、美与交际、美与行为、美与生活都在相互渗透。艺术的独创性、个别性日益被消解,艺术的复制性、大众化、消费性愈加强烈和突出。这一方面导致了艺术的生活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生活的艺术化。审美与生活的同一性导致了美学从单一走向多维、由确定性走向了非确定性,总之美学走向了泛化。

 

在泛文化、泛美学的刺激和浸淫下,波普艺术也逐渐地走向了泛化。波普艺术起源于英国,繁盛于美国。真正揭开波普艺术帷幕的是毕加索,他的立体主义拼贴对以后的构成主义、极少主义等的形成具有非凡的引领价值。蒙德里安的冷抽象(几何抽象)、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罗思科)、构成主义、极少主义等也同样对波普艺术的兴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杜桑和波依斯的大力倡导与实践,传统波普艺术开始走出了狭隘的生存空间,它开始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及行为艺术有机地融合、互渗,从而具备了更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这是泛波普艺术在后现代文化情境中产生的必然趋势。

 

任何艺术门类或艺术流派的产生都和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泛波普艺术产生深刻地受到泛哲学、泛文化学、泛美学的强有力影响,只有从泛文化和泛美学等思维观念上研究泛波普艺术,才能从根本上弄清它的审美本质。

 

一、泛波普艺术的思维定位

 

1、多元综合的波普理念

 

泛波普艺术打破了线性、单一的思维模式,代之以复合、多维的思想方法,无论在艺术观念、材料、技术都更加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泛波普艺术从观念、材料到制作都具有更明显的多元性,其创作者也从个体行为转变为群体或集团行为。它在审美观念上尊重异质的文化审美差别,强调不同文化、美学的交流和互动,在创作形式上注意借鉴、吸纳不同的艺术样式,承认不同的选择,肯定不同的形式,在多元整合与互补中建立自己的艺术坐标。泛波普绘画艺术对抽象艺术、极少主义艺术、拼贴艺术甚至现成品艺术进行了新的嫁接与整合,从而走向了更为博大的视觉空间。

 

2、强调艺术与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美学的和谐共处,艺术家与创作对象之间不再是对抗性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式关系,艺术作品既是对象的人化,也是人的对象化,心与物、客体与主体处于协和的律度之中。泛波普艺术家将艺术不再看成个体的创作,而是作为实施泛文化行为的一个载体,它的任务就是为泛文化、大众文化服务。泛波普艺术不再对大众封闭,它消解了自身的高雅与崇高,顺应了大众的审美习惯与时尚特征。

 

3、泛波普艺术已不是纯粹的形式问题和自律性问题,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优劣更多的是文化观念和他律性问题,即泛波普艺术必须与它周围的环境或情境相适应。也就是说,泛波普艺术的创作、展示常常是置于公共环境之中,它必须与周围的建筑、景观、设施等相互协调,彼此共生,这在泛波普雕塑中有明确的显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