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花钱都有理
一方是文化的代表,一方是象征财富的奢侈品,难免让人想起刚刚发生的清华真维斯教学楼风波和故宫建福宫私人会所风波,都有闪着文化和金钱互相暧昧的影子,有人提出,对于文化这方净土,商得起吗?
这里其实隐含着一个问题,怎么挣钱,如何花钱,和文化有关吗?
把文化比作一方净土,其实有些一厢情愿的意思。在这个处处需要商业运作的时代,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一味地逃避社会越来越商业化的现实,会有点像鸵鸟。关键是,商业化一定是错吗?什么样的商业化是优化?什么样的商业化是弱化?
根据麦肯锡解读中国的报告《崛起的中国奢侈品市场》预计,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将达到180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20%还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在这一大背景下,LV作为一个老牌奢侈品牌,和国博合作,高调晒自己157年的“旅行哲学”。这是商业文化的充分体现,就是所谓的花钱的文化。
陈履生在微博里说,清华大学因为将第四教学楼冠名“真维斯楼”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实际上有人出钱挂个牌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要多出一点钱。华盛顿的国家肖像馆和美国艺术馆的建筑是华盛顿历史最久的建筑,排名第三,有人出了2亿多美元,建了个两楼之间的庭院,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在美国的一些美术馆中,每个展厅都以捐资人的名字命名,也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中国人不太习惯,慢慢就会习惯了。不能什么事情都依靠国家。让有钱的人为公共文化设施破费一点,回报他们一些荣誉感,也是应该的。
陈履生提到了国外的做法,那么国外博物馆是怎么对待外来资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