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贝多芬交响乐那样的电影
在《穷山恶水》中饰演女主角的茜茜-斯派塞克曾说:“和马利克合作过以后,我才理解了‘艺术家统治一切,其他都不重要。’如果没有和他合作的经历,我的职业生涯会完全不同。”
《穷山恶水》只是马利克的电影处女作。然而,他第一次执导筒,便让演员们感受到了一名艺术家的气场。
1970年,马利克在哈佛的同学、当时已经成为《纽约客》影评人的雅各布-布莱克曼得知马利克在寻找拍摄《穷山恶水》的机会,便把他介绍给了制片人艾德-普莱斯曼。影片的拍摄地选在科罗拉多州,剧组只有可怜巴巴的35万美元现金,甚至没有足够的钱洗出每日的样片来看。
有一次,马利克跟一个剧组成员说:“我要演员站到窗前,这样就算天暗了,你依然会有更多的光能接着拍。”工作人员回答:“特里(马利克的昵称),你可以把演员安排到任何地方,我们可以布光的。”马利克说:“别废话,我已经拍过两部8mm短片了。”
直到1973年,这部由马丁-辛恩和茜茜-斯派塞克主演的影片才作为纽约电影节的闭幕影片亮相。影片根据1958年一对未成年情侣在3个月内连杀11人的真实事件改编,影响了日后包括奥利弗-斯通的《天生杀人狂》、昆汀-塔伦蒂诺编剧的《致命浪漫》在内的一系列电影,并被列入国家影片登记部(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为了将重要的电影作品储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设立一个组织。每年年底评选一次,评选“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有杰出价值的电影”——编者注)。有媒体称《穷山恶水》是继《公民凯恩》以来,美国导演最伟大的处女作。
不过,马利克的老东家《纽约客》并没有给《穷山恶水》正面的评价,因为当时坐镇《纽约客》的影评人是不买人情的宝林-凯尔。当《纽约客》的资深编辑威廉-肖看了凯尔刚写完的评论后,意味深长地对她说:“我想你可能不知道,特里就像是我的儿子一样。”可凯尔的稿子仍旧一字不改地刊出。有人认为,马利克日后远离媒体和影评人,正是因为早年遭遇过的非议。
1978年,马利克完成了第二部电影《天堂之日》,影片由理查-基尔布鲁克-亚当斯、山姆-夏普德主演,讲述的是一对年轻情侣和一个农场主的恋情纠葛。然而,影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绝非故事情节,而是它的摄影——影片大部分场景都在马利克称之为“魔幻时刻”(magic hour)的时间点拍摄。所谓“魔幻时刻”,是指在日落和完全天黑之间的大约20分钟。
影片的摄影师纳斯托-艾尔孟德罗斯日后撰文回忆道:“由于马利克天才的直觉和勇敢的坚持,这些段落成了电影中最有趣的部分。说他勇敢,是因为让一批来自好莱坞的电影人理解我们一天只拍摄20分钟,绝非易事......马利克在每天的拍摄中都像是《圣经》里的约书亚,盼望能停住太阳那不为所动的步伐。”
影片拍完后,给派拉蒙的高层们做了特别放映。集团主席查理-布卢多恩彻底被影片打动了,他答应给马利克100万美元作为奖励,采用逐年发放10万到20万的形式,以帮助他拍摄下部作品,随便那是什么。作为回报,那部电影将由派拉蒙发行。最终,《天堂之日》令马利克声名大噪,他收获了戛纳最佳导演奖,影片获得了四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收获了最佳摄影奖。
从《天堂之日》开始,马利克通过镜头语言想要表 达和展示的东西便已经彻底与好莱坞脱节,甚至与任何别的导演都不相同。他的副导演保罗-赖恩说:“有人曾 经批评《天堂之日》的具体情节太少,但马利克的说法 是,‘我还觉得不够少呢。’他感兴趣的是非叙事性的 风格,想拍出像贝多芬交响乐那样的电影来。”和他一 起拍《天堂之日》的唐-辛普森后来说:“他从来没有真 正喜欢过电影,他更像是个哲学家。”
1978年夏天,马利克拿着派拉蒙的钱去了巴黎,开始筹备一部名为《Q》的影片。故事以一战时的中东为背景,人物纷繁复杂,还有一段关于史前社会的序章。 他找了不少特效专家,计划打造出一个有着恐龙的史前世界。到了1979年夏天,眼看着花了一年时间和金钱却什么结果都没有,派拉蒙渐渐不耐烦了。于是,马利克与派拉蒙一拍两散,并干脆和导演工作、和好莱坞一刀两断,一走就是20年。
这20年里马利克究竟在干什么?有流言说,他一直隐居在某小镇,开了家二手书店;有人说他其实在当农夫; 还有人看到他在巴黎当修鞋匠。最像那么回事的说法是, 在那20年里,他用化名在一所大学里教英文。不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一直在为那部没能成型的作品《Q》搜集素材。他游走于世界各地,去过尼泊尔的古老洞穴,爬过阿尔卑斯高耸的山脉,去过悠远的希腊徒步旅行。
1998年,马利克凭借《细细的红线》回归电影圈。影片描述了美国在1942年到1943年瓜达康纳尔岛战役期间 一个名为“查理斯火炮连”的战争故事。当年,它与同样是战争题材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被视为争夺奥斯卡 的最有力竞争者。最终,由于过于深奥的主题和表现手 法,获得7项提名的《细细的红线》惨败而归。2005年,他的第四部影片《新世界》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不过,马利克始终没有改变。那部不了了之的《Q》, 后来便成了此次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生命之树》。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