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只能当“老二”?
可能有一些新的艺术门类,借助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就能得到快速发展。
2011年6月4日,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在水城威尼斯盛大开幕。这一盛会也被誉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以“弥漫”为主题的中国馆,借用花、茶、香、酒和药的五种气味,表达传统深厚的中国文化,其策展人便是彭峰。彭峰是谁?一时成为国内艺术界搜索的焦点。
脱颖而出的彭峰,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在校内的名气并不大。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认为,彭峰并不是美术圈的人,他的胜出说明艺术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文化创意在其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了。
身为山水画家的王贵胜认为,我国美术教育的基本模式都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第一种是传统的美术学院,接近16世纪意大利的美术学院模式,注重培养专职的艺术家,学生们也被期望以后的作品能卖到几百万、上千万元。第二种是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培养实用性为主的设计人才,强调专业对口,把艺术性、实用性、功能性结合在一起。第三种就是综合性大学,包括一些师范大学,是按照培养知识分子的规格来培养学生。王贵胜认为,艺术升为门类之后,不同类型的院校同样要办出特色、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很多学校或学院都向中央美院看齐,都想办成大而全的美术院校。
综合性大学能培养出拔尖的艺术人才吗?或者说,在培养实践型人才方面,专业艺术学院是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只能做“老二”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认为这是一种错觉。芝加哥美术学院在单科美术学院排名全美第一,但芝加哥美术学院院长告诉丁宁,在培养实践型人才方面,他们比不过斯坦福大学。茱莉亚音乐学院在音乐学院里是绝对“老大”,但在全美音乐学科排名上总比不过综合性大学——马里兰大学。原因在哪里?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性大学能做的,一般艺术学院绝对是做不到的。丁宁说,国内综合性大学同样有这样的优势,比如在北大的数据资料库里,可以很快找到近1个月内全球高校发表的艺术方面的论文,但在国内一些大的艺术院校,数据库的概念似乎还没建立起来。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学院院长解路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中外综合性大学培养艺术人才的异同。解路军在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学的是提琴,到德国上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很难毕业。解路军学的专业是乐队结构学,里面的课程却包括设计、美术、哲学,甚至德国还要求学高等数学。解路军在附中时数学只学了一个学期,物理、化学基本就不学了,没办法,他只好休学一年专门补数学。有了这段经历,解路军说现在他一拿起琴来,眼前不再是一个单一音符的问题,它是整个结构的问题。
艺术学科的发展,还必须面对即将遇到的新问题、新观念、新门类和新方法。朱青生说,可能有一些新的艺术门类,今天我们或许还不知道它的模样,但借助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它就可能得到快速发展。朱青生举例说,北大有个规模很小的数字艺术系,以软件为基础做动画,学生不仅学习软件和数字艺术,而且还要到本部来听文史哲的课,他们得了很多国际大奖。“这才是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朱青生说。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