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张培力
“确切的快感——张培力回顾展”7月16日在沪举办。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数种版本之争里,任何版本都得写上张培力。由此,张培力个人的回顾展览,其实也就可以被理解为中国录像艺术20多年的一次回顾。因为从他发端,创作至今还在持续。但张培力本人表示不愿意承担“中国录像艺术”这样的责任,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艺术家。昨天,早报记者在民生美术馆与张培力进行了一次对话。
1988年中国当代艺术界开了一次黄山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大家除了交流各种艺术看法之外,还看了一段录像。这个叫做《30×30》的录像,是张培力的第一部录像,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目前为止可考的最早的录像作品。全长3个多小时的作品,在与会代表的一致要求下,大家花了10分钟时间快进完毕。其实按照张培力最初的设想,应该把房间的门锁起来,把大家软禁3个多小时。但这个想法从来没有实现过,估计以后也没什么机会。
7月16日到8月14日,这个作品将出现在民生现代美术馆的“确切的快感——张培力回顾展”当中。任何有兴趣挑战自己视觉和生理极限的人,都可以去尝试着从头到尾看完这部录像。张培力提前打招呼说,其实安迪-沃霍有件录像作品,对着一个睡觉的朋友连续拍了6个多小时。世界上大概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完整地看过它,安迪-沃霍本人都没看完。这种枯燥、乏味、重复、漫长的折磨,没几个人愿意忍受。
但时至今日,这部作品的含义早就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一部叫做《30×30》的录像作品,而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件考古文献。张培力还在思考,还在创作新作品,还在纠正“回顾展不是盖棺定论,只是对一段时间的小结”。但从创作出《30×30》的时候开始,他的标签其实就已确定——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家、中国录像艺术无法绕开的人等等,这些标签张培力本人不一定会喜欢,但必须得接受。
接受这些标签的好处显而易见,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数种版本之争里,任何版本都得写上张培力。由此,张培力个人的回顾展览,其实也就可以被理解为中国录像艺术20多年的一回顾。因为从他发端,他的创作至今还在持续。但张培力本人表示不愿意承担“中国录像艺术”这样的责任,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艺术家,被扣上这样的大帽子,无非因为“年纪比较大,参与比较早”。并且,他认为自己当中曾经离开过录像艺术,去做了一些感应互动、装置、机械的作品。
“video art”难以定义
张培力是用英文当中“video art”的定义来理解自己的“离开”的,但其实在中文里,这个定义很含混。录像艺术、影像艺术、新媒体艺术、多媒体艺术、跨媒体艺术……各种说法,其实和录像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培力说,这是因为和绘画悠久的历史相比,它的时间太短暂了。一直都在变化当中,没有定型,也就难以定义。按照张培力的说法,让人突然有些明白,致力于寻找“不确定性”的汪建伟,为什么放弃绘画而选了录像艺术。
张培力也早已放弃了绘画。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拿过画笔。其实在1989年的时候,他也画政治波普。差不多就在那时候,他大学的同班同学王广义开始了“大批判”,一画就是几十年。但是画波普的人越来越多之后,张培力觉得没劲了,放弃了波普。更早一些时候,张培力的绘画作品有一种冷漠、理性的画风,画面很干净,如同工业社会和城市生活的投影。虽然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这种绘画风格,现在已经变得很流行,但张培力还是不打算重操旧业,因为“画画没感觉了”。没感觉了就放弃,不留恋,很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