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之为人的责任感 2011-07-06 09:21:26 来源: 东方早报 点击: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数种版本之争里,任何版本都得写上张培力。由此,张培力个人的回顾展览,其实也就可以被理解为中国录像艺术20多年的一次回顾。因为从他发端,创作至今还在持续。但张培力本人表示不愿意承担“中国录像艺术”这样的责任,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艺术家。

《30x30》是张培力的第一部录像,全长3个多小时。

 

实际上,在当时的杭州,这种绘画风格已经颇有气象。张培力和周围的一些朋友,都在从城市生活的个人经验和感悟出发创作。但很快,四川美院的画风就席卷全国。有评论者将四川美院当时掀起的那股画风,称作“小、苦、旧”,它开启了伤痕美术,并逐渐被表述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起源。

 

张培力并不否定那种画风的意义,但他也认为当其流行起来成了影响全国的风气,就有问题了。在今天的评价中,当年的这种画风是对“文革”期间“红、光、亮”的反拨,但张培力认为,它也是从一个虚假到另一个虚假。当时很多人在模仿怀斯,但怀斯所画的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人物和场景。他一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那块地方。而中国艺术家们去一次西藏、拍几张照片,回家就画出来,这样的艺术和殖民主义有何区别?因为首先,这种作品的情感是虚假的;其次,绘画语言和艺术形式上也没有新意。所以,张培力不太认可其价值。按照他的标准来看,这样的艺术做作、矫饰,如同行画。他认为,陈逸飞的画就是高级行画。

 

所以张培力始终比较警惕,在他自己的创作中,很排斥诗意的、散文的、抒情的艺术——张培力看起来不太像一个严苛的理性主义者,但他的作品绝对理性。从他在杭州画自己身边的人物和场景开始,这种理性就从未缺席。到后来,他画橡胶手套。从技法语言到绘画对象,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但不带感情色彩的那组绘画《X?》中的一幅,却带来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张培力早年的绘画,自己手上一张也没有了,有些作品他自己都不知下落。所以,要办回顾展,就得四处借作品。这幅《X?》就是借回来的。它已经不知道经过了几番转手,张培力拿到手里的时候发现,有人进行了再创作。张培力没签名,这位匿名艺术家就自作主张在画面左下角郑重地签上了“ZPL”,随后在画背面也签了一个。画是真的,签名是假的。张培力有些哭笑不得,其实你拿着作品过来,也会给你补签的,“不是从我手里买的,但作品还是我的”。

 

录像艺术绝非名利捷径

 

几乎每一个举办回顾展的艺术家,都会遇到作品需要四处借的问题。但这主要是指架上绘画,录像艺术家的作品要被全部收藏很难,除非他是张培力。机构和藏家对于录像作品的收藏一贯缺乏信心,录像艺术也不太可能在拍卖市场上卖出天价。所以,做录像艺术的人都很穷很苦。1994年张培力曾经去美国呆了十个月,他认为自己不太走运,没什么机构找上他。倒是回国以后,1998年开始,日本福冈美术馆和纽约MoMA开始收藏他的作品,这才算引起了市场的注意。但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做录像艺术肯定不算名利捷径。

 

做录像艺术不仅不是捷径,还是苦差。光是布展,就比架上绘画复杂许多。张培力坐在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厅里,他的身边是十几个摞起来的纸箱子,里面装的都是电视机。录像和空间的关系太过密切,所以每一次布展都很费神,有时候甚至等于重做了一遍作品。很多作品因为没那么大的工作室,往往是到了展览时才第一次真正实施。所以,这么多年来,就是“不断犯错、日渐认命”。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