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需求: 评估、认证机构匮乏
针对国外已形成的较成熟市场,中国的艺术品保险仍十分缺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孟海东说:“去年,在艺术北京经典博览会上,曾有一家德国画廊想在中国为艺术品进行保险,但却未找到一家公司能提供可行的服务。”这同时也是当下国内艺术博览会组织者经常遇到的问题。圆点美术馆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外艺术品不同的参保标准,使美术馆在国内外双边的互展中常常遇见困难。
据了解,在国内,大部分文物展览的承展单位是国有的博物馆,对于大部分受展艺术品也只能象征性地上保险。原因之一是文博单位预算中所列的保险费用有限,很多博物馆无力承担高昂的保费,而有限的经费只能勉强应对展览的筹备、设计、制作,根本不可能为文物展品支付高额的保费。此外,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用于保费的专项资金评审过程非常漫长,但保费是要随市场变化的,有可能前年通过的评审,今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并且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缺乏对于保险安排的相关规定,多数展览主办方的预算中并未列出保险支出。
虽然在国内对于大型的艺术品展览,已经有一些保险公司开始介入,但横亘在投保者和承保单位之间最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艺术品没有价值标准体系和认证机构。“艺术品保险是建立在完善的鉴定与评估体系之上的,而国内没有一个判断艺术品价值的体系,也没有评估文物价值的权威机构。”孟海东说,“中国艺术品市场保障,比如艺术品的仓储、艺术品的物流以及艺术品的保险等机制还不健全,随着发展,将会成为制约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规范的发展最大的问题。”
国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