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2011-07-13 09:58:32 来源:画刊 作者:鲁虹 点击:
所谓“图像转向”的问题,最初是由西方哲学界提出来的。熟悉西方哲学史的人都知道,古代与中世纪的西方哲学图景关注的是事物本身;到了17世纪,西方哲学图景转而关注的是思想;时光推至半个多世纪前,西方哲学图景已经关注的是言说思想的语言了,这就是著名的“语言学转向”。

(3)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历史现象中提炼文化符号进行艺术表现

 

严格说来,个别从事这一类创作的艺术家参照的也是美国波普的观念与手法,但他们既不是借用改革开放前的经典影像,也不是借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美术”的元素,而是巧妙地将体现着前主流意识形态的现象——包括物品与事件等等——首先转换成特定的文化符号,然后再进行艺术表现。艺术家李邦耀近期创作的一批作品就选择了一些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物品——如粮票、毛主席像章、军用书包、红旗牌轿车、永久牌自行车等等——并用当今广告的方式画了出来,这不仅从今天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缺乏、个人崇拜的消极影响等重大历史问题,也展现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其与张晓刚的新作系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从他个人的创作逻辑出发,还很好强调了在不同时代,物与人关系的不断演变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巨大变化。

 

毫无疑问,在引用革命图像方面,肯定还有其它创作方式,但限于篇幅就不多谈了。以上我在谈到三种不同的创作方式时,更多介绍的是在改革开放前出生或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其实,现在也有一些在改革开放后出生或成长的年轻艺术家在借用体现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图像符号创作。相对前者,他们的作品体现出了一种更新的立场与态度。这显然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与研究的。限于篇幅,加上好的作品不多,我在此就不作具体而深入的评介了。但我今后会围绕相关题目做更深入的研究。

 

以上仅是从我个人的角度谈了出现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几个新现象,由于掌握的资料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希望大家谅解。相信有批评家从另外的思维框架来谈,关注点与内容都会有所不同。最后,我想强调一下,中国当代油画在新世纪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艺术市场的兴起密切相关。这一点明显与1980年代或1990年代不同。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艺术市场的兴起,既促使了更多高质量的展览、画册、刊物的出现,也从经济的角度保证了艺术家身份的自立,这使美术创作与展览完全依赖政府出资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不过,艺术市场的负作用也是不小的。因为市场的不太规范和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这些年已经出现了金钱操纵市场,导致学术标准混乱的局面。在此情况下,有不少艺术家从挣钱的角度出发,走上了抄袭他人、重复自己,迎合市场的道路,这是非常可惜的,需要各方面努力加以解决才是。

 

2011年3月26日于深圳美术馆

 

注:

 

①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②舒阳在他的文章中,把借鉴影像资源的绘画称为“中国影像绘画”。见《中国影像绘画》,载于《中国影像绘画》,香港文化中国出版社,2004年4月版

 

③这里所说的坏照片特指按摄影界标准来看效果比较差的照片,如曝光不足、焦距不准等等。

 

④付晓东在她的文章中,把借鉴卡通资源的绘画称为“新动漫卡通艺术”。见《幼齿与邪魔的纠缠》,载于《艺术当代》2006年第2期。另外,更多批评家是用它来特指1980年代前后出生的艺术家的相关创作。仔细比较,其与早先出现的“卡通一代”艺术还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表达自己的生活与体验,后者则在是表达比他们年少的新人类。

 

⑤《虚拟的爱——当代新异术》,陆蓉之,载于同名画册。

 

⑥《幼齿与邪魔的纠缠》,付晓东,载于《艺术当代》2006第2期。

 

⑦详见同名画册《混搭的图像》,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⑧详见同名画册《重新洗牌》,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