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自默
范曾状告郭庆祥案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在案件一审判决之后,舆论一边倒的发出了文艺批评需要自由的呼声,但曾经是范曾博士生的书画家崔自默(微博)一直和范曾站在一条战线上。在和他进行的访谈中,他的质问也是咄咄逼人的:什么叫流水作业?流水作业一下画了十张,每张不一样,只不过一下子在同一天画了十张,跟他一张张画十张有什么区别。用捏饺子打个比方,不可能捏一个饺子煮一个吃一个,都是捏一锅煮一锅。他画的时间短,可以腾出时间去思索问题,去读书,去学术。为什么一定要画一条线,等干了以后,再上色?等干了以后,再提字?捏一个饺子煮一个吃一个?
从崔自默的谈话中提炼出来的观点是:流水作业只属于大师,是只有市场好之后才会形成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流水作业只有大师才能实现。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我们今天很荣幸地请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著名书画家崔自默先生,崔先生您好。
崔自默:您好。
主持人:我们今天请崔先生来主要是因为范曾状告郭庆祥案件,崔老师对这个案件前前后后有了解,请问您对此案有什么看法呢?
崔自默:这个案件可以说是在独特的经济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艺术收藏和艺术市场比较好的当下出现的特例。一句话不容易说清楚,因为艺术收藏跟艺术批评这个话题掺和在一起,需要慢慢聊。
专业人士不会去讨论流水线 因为太浅薄
主持人:这个案件引发最多的是艺术批评自由的问题,在范郭案判决之后,很多人认为艺术批评的自由受到了限制,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崔自默:在官司没有庭审结果之前,我有一个预测,我说会不了了之,庭审出来之后,范先生胜诉,当然相比他500万的索赔要求少了很多,最后只有7万,可以说法院肯定也动了脑筋做了平衡了。专业的学术界人士不太关心此案,因为所谓流水作业的问题是很浅泛的概念,牵涉到的美学史和美术史的专业知识比较多,很难谈清楚。所以专业的学者不会去讨论,因为太浅薄了。至于庭审结果出来之后,有人想到这是法律对正规的文艺批评的干预,有人说将来就会没有文艺批评了,或者文艺批评应该带着棺材去批评了,这是危言耸听。这个事情即便在文艺界影响很大,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影响相对比较小,将来的文艺批评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会受到影响。我的观点是反之,文艺批评反而会比原来更好,这个好是指关注度,文艺批评的力度和广泛度将会更加强烈,这个案例会呼唤正规的,有质量的批评,会呼唤科学的批评。
只有大师才能流水作业
主持人:这个案件很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郭庆祥引用了您拍范曾工作室的“流水线作画”的图片,这幅画被很多网友引用,作为流水线作画的重要证据,当时您是怎么想到把这个照片传到网上去,这前前后后是怎么回事,给我们介绍一下。
崔自默:这个照片是2004年年底,2005年初的时候我拍摄的。因为我从2000年到2003年之间跟范先生读博士,每天在一起,他画画的神态、状况,我很了解。我当时照了很多照片,传上网之后,并不引人注意,我传上去的目的是想表达一个画家可以同时画同样一个题材的画,用不同的神态,来表现同样一个题材,这是很有难度的,是需要技术水准的。我曾经写过一篇序言,主题思想是庄子的庖丁解牛,不断熟练,技术上获得升华就是道。而艺术家只有经过熟练再熟练的过程,经过一个看似重复题材的不断复制和升华的过程,才会形成一个鲜明的个人的符号,这就是所谓的风格。我传这个作品是为了赞美范先生的画技,这是独特的,也是很高超的技巧。当时没有引人瞩目,很多年过去了,郭庆祥拿这个告范先生,说这是一个证据。这是误导和误读,大众不是美术家,也不是史学家,也不是专业的创作者,容易引起误导。像郭庆祥说的,很多人画画是一张张画,而范曾是一溜一溜地画,这是误导,可以说是很盲目的说法。就像煮饺子,不可能捏一个煮一个,肯定是捏一盘煮出来吃。照片显示是一溜画,在创作过程中一定是一张一张画,不可能一笔画一溜。你细看每个头部神态是不一样的,而照片出来之后,经过他的误导一看,一溜是复制,怎么能叫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