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推进巴蜀画派的呼声
四川古称巴蜀,自来山水雄秀俊奇,人杰地灵。其山水气象万千,万壑奔流,空蒙变幻,其人文深厚奇宕,多灵异豪杰之士。同时,巴蜀也是画艺之邦,名手辈出,并成就了影响深远的画派名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特别是五代至宋,巴蜀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各擅其长。抗战八年以及新中国前三十年,巴蜀的美术界不仅云集了全国的精英,而且从当代艺术崛起的角度来说,凸显出了特殊的光彩,甚至影响了中国美术的格局。现代中国艺坛,京派、海派、浙派、吴派、长安画派、关东画派、黄河画派、岭南画派等各有声誉,而巴蜀艺术流派尽管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但从史论方面、从学术影响方面进行梳理,基本阙如。有鉴于此,关于推进巴蜀画派的呼声在艺术界、学者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使巴蜀画派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历史的交叉点上。
二、巴蜀画派的源流
考察巴蜀画派源流,试作如下的简单勾勒:说巴蜀艺术的瑰丽灿烂,首先可以在有四千年左右文明史的三星堆、金沙感受到,众多铜人、铜像、兵器、玉器、摇钱树、象牙雕刻等等,那样的气势恢宏又精巧万分,代表着当时文明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尤其青铜人物造型和黄金制品在远古中国美术史上独占一席;今天金沙太阳神鸟又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可以说, 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直接开启了巴蜀艺术的先河。其后,与之一脉相承的,汉阙、王晖石棺雕刻、东汉画像砖以及王建墓雕刻等,在中国美术史上都有特殊的价值。中学课本画像砖《弋射》之美大家已耳熟能详。唐、宋以降,四川广元、乐山、安岳、荣县、大足等石刻群落,既有印度、中亚的色彩,又有中国远古的遗风,不仅是佛教瑰宝,亦堪称中国古代的雕塑精品。其中乐山大佛全国最大,安岳一地石刻总量全国第一。
从绘画艺术方面说,没有名家和大家,就不可能有传世杰作,一部美术史,就是名家名作的金色链条。隋唐时期,吴道子来川以后,创作了美术史公认的杰作《嘉陵江图》;美术史上许多名家或居于蜀,或生于蜀,或成就于蜀,如梁令赞、卢楞迦、王宰、孙位、张素卿、贯休、刁光胤、赵德玄、黄荃、石恪等。据史称,王宰(公元766-?),善画山水,气韵高古。诗圣杜甫有诗赞之“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孙位画入逸格,在中国画史上亦不多见,现有作品《高士图》传世。张素卿(公元844-约927年),山水人物皆精,被尊为“一代画手”。刁光胤(约公元852-935),作画工致浓丽,史称其为五代北宋院画之祖。
在纸本出现之前,壁画是重要的美术形式。唐代,成都大圣慈寺、应天寺等若干壁画使成都成为中国壁画的重镇之一,这些寺庙可以说就是历史上一个个著名的美术馆。据历史记载,长安寺庙的壁画也多有四川画家参与。
五代十国至宋,是四川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如前所述,也是中国最早的画派——“黄筌画派”卓有影响的时期。其时,在中国,四川与南唐成为人才辈出的艺术中心。顺便应该提到的是,综观中国画艺历史,中原最早发展起来。秦时收巴蜀,此后巴蜀多次成为国家的大后方。唐时,三代皇帝奔蜀,带进众多杰出画艺人才,因此,晚唐以后特别到五代,蜀地储备了若干画家,绘画蓬勃发展,成为全国绘画艺术的重镇,至有宋人李之纯所说“举天下言唐画者,莫若成都之多”,《益州名画录》亦言“五代时益都多名画,富视他郡”。江南继起,南唐成为江南绘画昌盛之始,时间愈往后推移,其画家及其艺术影响愈大,中国美术史上呈现的中原地区、西南地区、江南地区三大艺术重地由是而形成。从此,中原、巴蜀、江南构成的中国绘画艺术三大版块的格局绵延相续,以迄于今,此一格局大体未变。
五代,四川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画院——翰林图画院,许多优秀画家聚集其中,领军人物便是黄筌、黄居寀父子。黄筌(约 903-965),成都人,历仕前蜀、后蜀、北宋,供职画院40余年,擅花鸟,兼工人物、山水、墨竹,撷诸家之萃而自成一派。黄筌艺术在有宋一代,可谓大矣,上至皇帝、王公贵胄、文武大臣,多有受其影响者,其时,院体花鸟画,诸法备至。之后,南唐出了徐熙,其画风迥异于院体。沈括《梦溪笔谈》说:“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几不见墨迹,但以五彩布成,谓之写生”。黄筌与其子居宝、居寀等画格调富丽,成为北宋画院“院体”的标准。画迹有《桃花雏雀图》、《海棠鹁鸽图》等。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卷,用笔严谨、精练,设色华丽,形象刻画生动逼真。黄筌父子的画体在中国古代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宋《宣和画谱》中辑录黄氏父子入藏宣和内府作品多达922件,为全国之冠,且称“筌、寀画法,自祖宗以来,图画院为一时之标准,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他们稍后的石恪,在蜀中则发展出另一种大写意画风。石恪善水墨人物,代表作有《二祖调心图》等,史称其画“不守绳墨,多作戏笔,人物诡形殊状,唯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是中国水墨的写意人物画的开山宗师。
北宋贞宗、神宗时代,文同、苏轼崛起,诗词书画精妙,真草篆隶兼善,其文人画风继王维之后,开创了中国文人画派。文同(公元1018-1079),四川盐亭人,字与可,最善画墨竹,代表作有《墨竹图》等。其所画墨竹,潇洒多姿,浓淡五色兼具,自称“竹如我,我如竹”。苏轼是他的表兄弟,深受其影响,有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家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画坛吴镇等不少人师承文同画竹并取得新的成就。
苏轼(公元1037-1101),四川眉山人,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学和艺术天才,文为“唐宋八大家”翘楚,词乃豪放派之祖,书法为“宋四家”之一,在诗词、文章、书画等方面均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成为中国文人的最高典范。在绘画方面喜画墨竹,还喜用朱笔写竹,称为“朱竹”。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佛像,用笔奇古。其论书画均有卓见,影响深远,第一次提出“士人画”(文人画)说,论画力主“神似”,提倡“诗画一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有元一代,四川因抗元中坚,战事绵延,致使艺事降至低谷。下到明朝,四川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寺庙兴隆,一度以壁画和木板年画享誉全国,至今保存完好的壁画尚有新津观音寺、剑阁觉苑寺、广汉龙居寺、蓬溪宝梵寺等,堪称国之珍稀。同时,民间艺术崛起,四川绵竹年画不仅仅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而且其绝品《填水脚》更是中国民间年画的绝品。画家方面则有元末明初嘉州人杨基,工书善画,师法文同、苏轼,善画山水竹石;徐贲(公元1335-1393),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巨然;此外,尚有倪端,工道释人物山水;吕潜,善画花卉;卓小仙、曹学、苏致中等皆称善一时。
清朝以降,以张问陶、龚晴皋为代表,学问、文章名重艺坛,在其影响下,四川画艺逐渐恢复了生气。张问陶(1764~1814) ,遂宁人,号船山。张问陶才艺颇富,诗、书、画兼擅,其诗有“太白少陵复出”之誉,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书师米芾,画工花卉、山水、人物,纵逸天然,风致潇洒,笔墨狂纵,近于徐渭,尤善画猿、马、鹰、鸟等。杨守敬说他:“绝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分独高,故不师古而无不合于古”。
龚晴皋(1755-1831年),以诗、书、画名于世。其画纵横恣肆,雄奇壮阔,元气淋漓,被人称为“大家纵横有奇气”,重庆和四川民间也有“家无晴皋画,必是俗人家”之说,至今仍有众多书画作品流传于世。竹禅(1825~1901),著名僧人,著有《画家三昧》6卷。擅长书画、金石雕刻,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罗汉佛像,自成一派。其墓前有联曰:“携大笔一枝,纵横天下;与破山(禅师,扬州八怪之一)齐名,脍炙人间。” 马骀(1885~1935),清未民初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黄宾虹为其画谱作序称:“马君企周,画宗南北,艺擅文词,众善兼该,各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