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在生命与现实中的观望者——对话庞茂琨 2011-07-15 10:39:4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在艺术样式与语言多样化的今天,对于艺术家来说重要得是如何营造与创建自我的艺术语系,并将其有效地揭示出来……

《永恒的乐章》

刘媛:如果没有“不动声色的凝视”这样的主题性提示,似乎很难发觉您所投射在作品中的犀利的注视——一种代表了主观情怀的视觉定向,而不断纠结在您对于古典艺术气质的迷恋与追溯的落脚点上。对于古典油画技法的深谙,让外界忽略了您一直以来在绘画语言和观念上的探索。能谈谈您对于古典艺术的理解,并如何在试图与传统割裂的当下艺术语境中,实现传统油画语言在当下现实中的转换的?

庞茂琨:在艺术样式与语言多样化的今天,对于艺术家来说重要得是如何营造与创建自我的艺术语系,并将其有效地揭示出来。因而,在我的理解中,古典艺术并非是单纯的在模仿艺术的逻辑线索中呈现出的形式风格。它蕴含着静穆感知与宗教情感的力量,并以此激发出的一种精神体验式的净化途径,这恰与当代艺术有着相同之处。我想,艺术实质上是通过不同角度和方式的自我修炼来摆脱思想的局限与束缚,实现精神中的高度自由。所以,我对那些仅仅局限于样式的表面翻新和视觉上的浅表刺激的艺术的是不太感冒的。相反,那些充满神秘感的情境、漂浮的人影、光暗、层次、过渡却能让我的精神充满能量,并在对传统艺术价值的寻求中获得新生的意义。当然,这种追问不是单向的,而是在反思和苦恼中的释然,因而这股力量也是持久和耐人寻味的,它直接导入精神自我中的最幽邃之处。

刘媛:的确,脆弱的生命和瞬间的生态总能在您的作品中化为一种恒定的影像,那种耐人寻味的张力也正是您诉诸在作品中的视觉立场和精神气质。它们让生长于现实之中的情节转化为陌生,且有距离,但也恰恰是作品最有意味的价值所在。您是如何找到自我精神与现实的关联性的呢?

庞茂琨:实际上,生活是琐碎、纷繁、物化的。而艺术就在于能够在日常的幻想与超然中获得意义与价值。对于艺术家而言,体验的感知是不可或缺的,从形象或形式入手的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最佳方式。但我更愿意将这样的生活感知作为一种由物象深化至心灵的途径,并让自己对现实的日常体验不断沉淀。我往往在自己的记忆片段中搜寻和塑造形象,因此我的作品总是与现实存在着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不能否认是经过我内心的选择和慎思的,我试图将自己的感知和内心触动融入画面,让我失衡地游弋于巨大的虚空之中。这不仅仅是我希望在画面中追寻的一种体验,也是我力图让观者体会的一种境界。所以那些恍惚而又具体的肢体和面容、那些无法解脱的追寻与挣扎是现实中难以感触的。我想言说和传达的是一种源至内心对世界和生存的追问。

刘媛:《苹果熟了》是最早的一张比较完整地传达出您的上述艺术格调的作品。有关彝族的绘画题材,在随后您画了很多,并逐渐完善了您所追寻的艺术风格。这样的艺术风格您是如何扑捉到得呢?因为,《苹果熟了》的出现让在此之前的活跃在西南地区的“乡土绘画”面容为之一新,它既是之前乡土画风的延续,但又有着自己迥然于以往的形式与气质。

庞茂琨:“乡土绘画”在1980年代早中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绘画的风格流派中,我没有太多刻意地选择。我想能够将自己与77、78级等川美艺术家的艺术连接起来的关键是:暗藏于西南地区艺术家中的通感——一种强调生命体验的、直觉性的感性表达。对于生命和现实感知的个体和情境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的作品有着不同于以往“乡土绘画”的表现也是在情理中的。

 

《苹果熟了》

由《苹果熟了》开始创作的彝族系列作品与我的艺术轨迹形成的互为关系,对于我艺术的表达和观念的铺垫是至关重要的。我所苦苦追寻的艺术呈现,在《苹果熟了》找到了开启的契机。而其中,最牵扯我内心的就是如何从彝族人沉静的生活现实中,投射出了最为质朴、纯粹的生命价值。这样的生命存在带给我的是巨大的震撼和感动。于是在写生之后的日子里,我用了近大半年的时间来尽可能剔除油画语言的修饰,以最简练的方式来呈现原本简单的内容——我对于凉山彝族地区直觉的生命体验。所以,在这段时间的彝族系列作品中,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是突出的,而交待他们现实身份的背景是模糊的,甚至是被我有意去除的。画面也因此游离出了日常经验,人物变得夺目或是神圣,彰显一种潜在的凝聚力。如果观众能够感知,这就是我所希望传达的有关生命的精神力度。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