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会现场
问题一:从佳士得5月31日的近现代画拍卖、再加上中国嘉德2009年秋拍的记录来看,拍卖行的估价几乎变成了常规的附加物,而不再是价格的指示性向导。你对此怎么看?对拍品的估价是否被抑制了?如果是,你为什么会认为是这样?
Nic Forrest给出的答案是:估价其实是一件很棘手的事。过高的估价会使买家对作品失去兴趣,而过低的估价则会使买家去思考为什么这个价格会这么低。虽然估价只是对作品价格所做的有根据的推测,但它的心理状态与制定零售价的心理状态很相似。顾客在走进一间商店时,如果一件商品的定价太高,那么顾客很有可能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商品来代替,或是去其它商店用更合理的价格购买相同的商品;如果定价太低,顾客又会开始怀疑它的价格为什么这么低,是不是商品的质量出现了问题?最后也许干脆就不买这件商品了。
尽管估价对买家能出的价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艺术拍卖行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估价通常被看作是一个比价值的指示物更重要的东西。这种情况产生的问题就在于,拍卖行得以将估价用作一种强力而且效果显著的市场工具;这种工具拥有影响潜在竞标者的洞察力及其出价方式的潜能。
对当代、现代以及古代中国艺术家作品的需求的激增有一个主要的问题:他们作品中的利益(或是利益水平)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相对较新,而且没有先例。这就意味着当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拍卖行上时,基本上没有或是只有很少的数据(例如画廊定价、拍卖行价格等)能够用作估价的基础。例如张大千的作品,artprice.com显示自1991年起,这位艺术家有3578幅水彩画出现在拍卖行上,这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作品都是在2009年之后才开始被拍卖的。这表明在1991年至2009年这18年间拍卖的张大千作品,与刚过去的两年半拍卖的张大千作品在数量上相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样的需求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考虑到某些根本没有拍卖纪录的当代艺术家要在通常由著名艺术大师占领了的拍卖行上实现成交,拍卖行估价的不准确也是在所难免的。
将估价定得较低总是比定得较高更符号拍卖行的利益,因为这能促进买家之间的竞争和出价。不过我不认为拍卖行的估价是被抑制了的。拍卖行的主要目的在于赚钱,就这一点而论,他们的确没有义务公布精确的估价。将估价用作一种市场工具是长期以来就存在的,它可能是因为媒体对中国艺术家作品的拍卖价的密切关注而变得明显了起来。
问题二:作品本身是否值得付出那样的价格?
Nic Forrest给出的答案是:一件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在于某种历经了长时间发展过程的东西,它主要反映了其文化及艺术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对所选风格及媒介的影响以及评论的结果。随着一位艺术家的艺术事业在不同的阶段发展,他们作品的价格也在发展和进步。在被拍卖之前,艺术家通常通过私人的商业画廊来出售作品,这些画廊为会他们的作品定一个稳定而且合适的价格点。在面对中国艺术市场时,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还没有一个发达的私人画廊体系,因而无法支持大量的当代艺术家以极快的速度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跳过了私人画廊这个阶段,直接进入到拍卖行;从长远来看,这就使得他们作品的价格更加不稳定和不合理。
对艺术品价值的评估如此困难的原因在于存在两种模式的价值,尤其是在中国艺术市场中。第一种价值是作品真正的艺术价值,第二种价值则是伴随着拥有一件昂贵的艺术品而产生的声誉和社会地位。艺术品本身的市场/艺术价值是否值得人们为其付出的金钱?答案是否定的,两个原因:一方面,许多中国买家受到了获得社会地位和声誉这种欲望的驱使;另一方面,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开出了天价,但是他们本身是没有资格接受这样的价格的。从社会地位/声誉的角度来看,作品是否值得人们付出的金钱?这个答案就要取决于作品为它的拥有者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了。只有作品的主人才能获得这个问题,因为无法鉴定和量化社会地位和声誉的价值。
未完待续……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