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荷兰的建筑师事务所MVRDV展示的概念草图如同山峰上顶着一朵白云。他们给B10的定位是“文化高峰”
深圳商报记者 刘 瑜
各路顶尖设计大师的“升级策略”令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一时间成了众所瞩目的文化艺术高地。7月30日下午,“升级策略:OCT—LOFT概念设计国际邀请展”在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B10空间盛大开幕。
该展览邀请了五家国际知名建筑机构,对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升级改造进行概念设计和规划,拟完成B10由原生产空间向专业当代艺术馆的最终蜕变。参展的伯纳德·屈米、多米尼克·佩罗、MVRDV、都市实践、藤本壮介等都是具有工业遗产再生设计成功案例的国际著名建筑师,除了将设计方案汇聚一堂外,7月31日,主办方华侨城创意园还举办了参展建筑师演讲会,就园区的升级改造构思,设计大师们进行了深入切磋和分享,通过思维的碰撞,提炼出区域的升级方案和B10的改造计划,意图最终实现将创意园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创意设计、文化艺术高地的勃勃雄心。
前世今生:从生产车间到当代艺术馆
作为本次展览场地的B10空间,实际上也是此次“升级策略”活动的核心对象。按华侨城的规划,未来B10将升级为华侨城当代艺术馆深圳总部,本次的国际邀请展正是围绕这个空间进行核心概念设计。而这个未来的“当代艺术馆”原不过是上世纪80年代广密磁碟的生产和研发车间。
要厘清B10的前世今生,有必要回顾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走过的成长历程。这个由工业区改造为LOFT的创意产业园,分为南北两区,2004年下半年启动南区改造,引进各类型创意产业,如设计、摄影、动漫创作、教育培训、艺术等行业,使旧厂房的建筑形态和历史痕迹得以保留,同时又衍生出更有朝气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2005年1月,OCT当代艺术中心进驻创意文化园南区,在几年后与何香凝美术馆、华·美术馆共同组成了华侨城“黄金艺术三角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也成为深圳创意园区的成功典范。
基于南区的成功运作经验,北区改造建设也开始推进并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开园。目前B10作为北区的展览空间,已成功举办了“再生历程:由工业园区到创意文化园区”、“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解密”、“设计的尺度比例:100张椅子的故事”等大型展览。众人看到的是,首层展厅经过改造,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展示空间。
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仍在推进的升级改造中,B10的地位举足轻重,至于在不久的将来它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大概可以从五家国际建筑机构提供的设计方案中一睹端倪。
群英荟萃:从概念设计到思维碰撞
来自北京的策展人史建是位建筑及城市评论家。他表示,近几十年来,随着欧美大工业体系的转型与衰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渐成趋势。工业建筑升级有两种趋向,一种为被动保护,一种为积极保护。北京798属于前者,而深圳是有着非常短工业化历程的城市,应采用后者模式,此次展览正是希望将积极的工业保护模式引进来。
来自5家国际顶尖建筑设计机构的方案将B10展厅布置成创意无限的艺术空间。在31日举行的参展建筑师演讲会中,各路设计大师思维碰撞,掀起一场脑力风暴。伯纳德·屈米是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在巴黎与纽约都有设计事务所。他的设计概念来自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维思考,这也是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的实践。他说,深圳可以成为实践这种策略的先行者。对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他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保留B10这个三层建筑为原型,同时设计一个徘徊漂浮其上的展览空间,用电梯和自动扶梯连接这个悬浮的环形结构。远远望去,新与旧、圆与方的组合,将构成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标志性建筑。
来自法国的建筑大师多米尼克·佩罗走的是条“中性的”道路。他以四种台式、桥式、罩式和峰式的改扩建设来应对B10原有的格局,但保留原建筑外墙作为历史记忆。来自荷兰的建筑师事务所MVRDV展示的概念草图如同山峰上顶着一朵白云。MVRDV给B10的定位是“文化高峰”,体现在设计上即在B10创造出该区域最高的建筑密度最高与体量最大的建筑物。作为日本建筑界的后起之秀,藤本壮介的方案是在B10上方进行扩建,增建一层展厅,在周围配置图书馆、大厅等各种功能房间,方案以“苍穹之冠”为名,取义于与蔚蓝天空的衔接,旨在让建筑整体融入无边无际的蓝天。
作为此次展览中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团队,也是唯一与创意文化园共同生长并参与园区再生大量设计工作的事务所,都市实践认为园区的升级策略不应拘泥于形式与空间的更新,而应在其生存机制、产业结构及社会重建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他们设计的着力点,在形式之外。
(图片由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提供)
【编辑:石棱】